本病又称血痢、黑痢。临诊以消瘦、腹泻、粘液性或粘液性出血性下痢为特征。病理学特征为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或坏死性盲肠和结肠炎。病原: 为螺旋体科、密螺旋体属的猪痢疾密螺旋体。对一般消毒药敏感,对热、氧、干燥也敏感。
一、流行特点
本病只感染猪,不同年龄、品种的猪均易感,病猪和带菌猪为主要的传染源,粪便排毒污染环境,易感猪经消化道感染本病。发病季节不明显,流行缓慢持续期长。应激因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二、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7-8天。新发生本病时,常呈急性经过,后逐渐转为亚急性和慢性。
最急性型:见于流行初期,死亡率高,个别表现无症状,突然死亡。多数病例为厌食,剧烈下痢,粪便内含有胶冻状粘液和血液或血块。随病程的发展,粪便中混有粘膜或纤维素渗出物的碎片,味腥臭。病猪精神沉郁,排便失禁,弓腰,腹痛,呈高度脱水现象,往往在抽搐状态下死亡。病程12-24小时。
急性型:多见于流行的初、中期,病初排软便或稀便,继而粪便中含有大量半透明的粘液,粪便呈胶冻样,多数粪便中含有血液和血凝块、脱落粘膜组织碎片。食欲减退,口渴加重,腹痛消瘦,有的死亡,有的转为慢性。病程7-10天。
亚急性和慢性型:多见于流行的中后期,亚急性病程为2-3周,慢性型为4周。反复发生下痢,粪便含有黑红色血液或粘液,病猪食欲正常或减退。消瘦、贫血、生长迟缓。
三、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大肠。急性病例可见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肠粘膜肿胀,内容物稀薄。病程稍长,大肠粘膜表层出现点状坏死或黄色和灰色的伪膜,剥去伪膜露出浅的糜烂面。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感、脾、心、肺无明显的变化。
四、防治方案
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1、加强检疫,禁止从疫区引种。
2、药物治疗可采用易痢高效0.4ml/kg,一日一次。易家守卫0.2ml/kg一日一次;噻呋易佳30-40mg/kg,一日一次。
3、本病尚无有效的疫苗。
4、发现本病隔离消毒。对圈舍、地面进行泼洒或喷雾消毒,每周一次。
酷睿易家生物研发成果推广部
猪病专家组:王晓艳
技术交流qq:262575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