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维达、心相印这些卫生纸能卖出几十个亿的年销量?为什么“茅台”、“五粮液”这些白酒品牌能够长盛不衰?其实,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它们的产品质量几十年如一日,长期保证对顾客负责的结果。也可以简单地这样说,产品品质的保证是营销成功的基础。可是,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并不真正懂得这一简单的道理,或者,懂得并非如是为之。
有这样一则笑话:
在中国,早起,我们吃地沟油炸的油条、苏丹红咸蛋,冲杯带汞或三聚氰胺牛奶;中午吃注水猪肉、炒农药韭菜,有毒猪血和瘦肉精的火腿肠,来碗翻新过蜡的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晚上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开瓶甲醇酒,吃个硫磺碱馒头;睡前,来一个农药袋盖大的苹果;夜里,钻进黑心棉被,睡觉! 中华儿女抵抗力真强!
听完笑话,我一点也不觉得好笑,心里反而更加难过、沉重。中国企业从小作坊到大企业,从民企到国企,从国企到外企,好像只要是在中国国内生产的企业的产品,难免都有问题出现,而且都是在产品质量上出的问题,问题一个比一个大,整个国内几乎难以有让人放心的产品、难以有不担心的行业。从三鹿到优元到蒙牛到双汇到海天到伊利到万科,从乳业到食品业到家具业到房地产业到建筑业到能“入口”的到能“使用”的,几乎无一幸免!
而且,很多企业在出现问题后,还不是立马去承认错误,把信息告知消费者,而是恰恰相反,他们还努力想方设法去公关、去活动、去掩盖,去找权威部门出文件解释,更有甚者是找借口推卸责任,把问题往上游推,说什么把关不严,是临时工操作失误。如奶粉出现问题说是养牛人的问题,酱油出现问题说是盐商问题,家具出现问题说是木头的过错,反正能推则推,能摆平尽量去摆平。从来就没有一种检讨自己企业的心态,没有从源头去把控的作风。
有人说,产品质量问题最大问题出在标准和监督上。在这里,我不想评价是我国监督制度或者是产品标准出现的问题,但我们必须清楚一点产品的品质始终是企业营销的基础,没有这个稳固的基础,任何品牌都是空中楼阁;没有这个基础,任何企业或者行业都有毁灭的可能性。河南春都火腿肠和河北三鹿乳业就是最好的案例。近几年来,一些名企也不断受到质量的拷问而败退,如上列企业。
又有人说,是我们当代的企业家的道德和良心出了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企业家集体“犯罪”。我不考究是时代造就企业家“集体犯罪”,还是企业家“集体犯罪”来推动时代发展。但我们知道,品质的优良使产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一永恒的真理。换句话说,品牌不是炒作出来的,而是由悠久历史、优良品质和消费者口碑自然形成的。我一直在观察一些行业的发展,发现一个共同现象就是,几乎所有能壮大和存留下来的企业,无一不是在产品质量上不断精益求精的企业,无一不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严格要求自己的企业。
最近,我去参加一个行业研讨会,会上,我发现几乎所有企业都是在谈自己企业的产能、销量、投资等问题,极少听到有企业谈及如何进行质量保证问题。当问到为什么我们极少听到谈论如何保证产品质量时,其中一位老板还大声地说:“我们的产品没有问题,我们的产品经得起权威部门的检验!”其实,产品能不能经得起权威部门的检验不要紧,要紧的是能不能经得起消费者的使用检验,经得起消费者的长期使用检验。能这么大声说产品没有问题的企业,你敢说这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就有保证?我看未必,君不见多少名企、大企在没有出现问题之前也都是这样豪气十足、敢拍胸脯面对大众说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如何自信的,一旦发现问题产品,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在会上,我又发现那些大声嚷嚷的都不是什么大企业,能在行业上做强做大的都是特别谦恭的老板。其实,做企业、做品牌就应如海尔张瑞敏说的那样“如履薄冰”,一定要谨慎为之。
纵观国内企业,无一不是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从家电行业的海尔、美的、TCL到IT行业联想、华为,再到饮料业的娃哈哈、王老吉等,这些企业的成长都是依靠其真抓实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对待产品、对待顾客,创造价值。
我们又横观日本电器、日本汽车、德国机电、瑞士钟表、法国香水、法国服装、意大利皮鞋等国家优质品牌,他们同样是倚靠其产品的卓越性能和超群出众的精细品质来赢取的消费者的认同。
曾几何时,我们大谈特谈我们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创造,可我们连最基本的制造关还没有过,这种说法是否为时过早?没有在制造质量上的保证,我们是无法飞跃到中国创造的。又有人谈中国三十年的发展,应该有中国式营销。我也不否认是否有中国式营销方法、中国式品牌理论,但无论是哪一种营销、哪一种品牌,最终,品牌和营销都离不开产品和服务的优良品质这一基础。
所以,我们讲品牌,讲营销,首先就得先讲产品的品质保证,所有品牌的营销离不开产品品质的保证这一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品牌就是无源之水,营销是无根之本。因此,我们是否回过头来,脚踏实地地先从中国品质谈起,从中国品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