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畜牧兽医从业者通常局限于根据发病动物的年龄来鉴别诊断两种都可能发生的细菌性肠病,如小猪发生下痢成了大肠杆菌感染的代名词,而在生长育肥阶段猪痢疾蛇形螺旋体成了“嫌疑犯”,肉猪排出带血丝粪便往往被当作是密螺旋体所致猪痢疾的证据,用咪唑类药物治疗成功似乎更加坚定了这一点。如果治疗效果不确实常常被假定为病原产生了耐药性,以致错误地把栏舍清洁消毒不严等所致的腹泻也归咎于此。
直到20世纪90年代,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诊断方法全面引入,鉴别出了其它致病菌也可有规律地引起肠道疾病。有证据表明,在有的条件下(如猪螺旋菌感染)即使不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也可能使猪只生产性能下降,在没有猪痢疾蛇形螺旋体感染的情况下同样可能排出带血丝的稀粪,例如由胞内劳森氏菌所致回肠炎也可能是病因。
不幸的是,尽管有了现代诊断技术的帮助,养猪生产者所面临的形势仍不容乐观,那些在各种情况下简单猜测的趋势似乎转到了其它方向。几年前每个排出含血迹的稀粪病例,都被等同于猪痢疾。近日养猪生产者又提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他们在巡视育肥猪的过程中发现了粪便带血,是不是猪增生性肠炎(PPE)?
焦点转向了PPE或PPE可能值得考虑,在特定时期,生长育肥猪的各种消化道疾病几乎都被说成是协同感染了胞内劳森氏菌。目前,对胞内劳森氏菌在种猪群分布的报道仍不够详尽,不同国家的不同作者之间可能只有一小部分观点统一。据调查,有个别区域的猪群感染率可达80%。调查表明,在德国劳尔沙克森地区发生过消化道疾病的猪中有接近25%可反复发病,有这方面问题的猪场是被猪痢疾蛇形螺旋体感染猪场的2倍多。表1列出猪增生性肠炎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
毫无疑问,一定要鉴别诊断PPE与典型的猪痢疾一尤其在受PPE感染猪群中发现了猪痢疾蛇形螺旋体时更应如此。
表1 增生性肠炎的临床表现
注:a表现为猪肠腺瘤病(PIA),节段性回肠炎五面(RI),坏死性肠炎(NE);b表现为猪增生性出血性肠病(PHE)。
尽管通过仔细观察初发病猪的反常粪便样品可发现极少的不同点,它们的临床症状表现出许多相似的地方。胞内劳森氏菌的一个典型症状是粪便中带血丝,含有纤维但很少看到黏液。在其它方面良好的情况下,急性感染猪痢疾蛇形螺旋体的猪肋骨和尾椎突出(消瘦),这是各种已知的PPE(如PHE或PIA)所看不到的症状,甚至在患PIA的慢性病例或PIA所致的生长不良猪也看不到。
在排带血丝稀粪的情况下,可初步诊断为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或梭菌感染。尽管如此,这样的症状还可能与胃溃疡相关联,生长受阻(粪便黏稠度没有改变或改变不明显)可能意味着螺旋菌感染或存在寄生虫。
采血样进行IgG抗体水平分析,尤其对慢性病例,在第一个疑似病例被发现后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诊断手段。排泄物抽样调查比较简单,但需要记住,使用PCR方法对急性感染病例进行粪便检查,只有不到一半的动物可查到胞内劳森氏菌,所以会面对一个较高的阴性误诊率。急性和慢性感染猪进行PCR检测后,应对空肠或回肠段肠管进行病理解剖学检查。
PPE被概括为4种不同的病症:涉及到PIA可包括空肠末端和整个回肠发生改变。而地方性回肠炎只局限于回肠,其危害主要是严重抑制生长。然而,第3种PHE可导致肠段突然发生大量失血,而且可致猪只死亡。在此之前,急性感染猪虚弱,丧失食欲,可看到掺杂有一定血液的粪便从肛门里流出来掉在后腿上。第4种是一种坏死性肠炎,可致使肠管严重而不可逆的吸收面积减少。尽管很少死亡,其结果是猪只明显生长不良。图1为如何通过评估粪便来区别猪腹泻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