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痘是以体表无毛处皮肤痘疹(皮肤型),或以上呼吸道、口腔和食管部黏膜的纤维素性坏死形成假膜(白喉型)为特征。由禽痘病毒属的几种禽类痘病毒引起禽类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两季蚊虫活跃季节最易流行。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
病原有鸡痘病毒、鸽痘病毒、火鸡痘病毒、金丝雀痘病毒、鹌鹑痘病毒、麻雀痘病毒等,均为痘病毒科痘病毒属成员。代表种为鸡痘病毒。病毒繁殖的主要场所是鸡的皮肤、毛囊和黏膜的上皮细胞,以及鸡胚的外胚层细胞,并在其中形成经典的胞浆内包涵体。病毒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强,对干燥有强大的抵抗力是禽痘病毒的一个特征。上皮细胞屑中的病毒,经干燥和阳光照射数周仍保持活力;加热60℃需3小时才能被杀死;-15℃可存活三年;而1%氢氧化钠,1%醋酸或O.1%升汞可在5分钟内杀灭病毒,在腐败环境中病毒迅速死亡。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由脱落和碎散的带毒痘痂在空气中散布,经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带毒的蚊子和体表寄生虫的叮咬也能传播。蚊带毒的时间可达10~20天。
病毒侵入皮肤或黏膜后,首先在上皮细胞中繁殖,并引起细胞增生肿胀,尔后形成结节。上皮细胞产生空泡变性和水肿。此时病毒在胞浆中形成特征性的嗜酸性包涵体。痘疹结节中变性的上皮细胞进一步产生液化,真皮中的炎性白细胞渗出进入结节中,可使结节与基层分离、结节表面干燥结痂最后脱落。
黏膜病变与此相似,但常因细菌的继发感染引起黏膜上皮细胞化脓和坏死,形成大量含有纤维蛋白复合物的假膜。病毒血症一般发生在感染后2~5天。少数病例的病毒可随血液循环到达远处皮肤和黏膜中引起新的皮肤或黏膜痘疹或者内脏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