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助人为乐的老兽医
今年1月20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七,周宝莹正忙着准备过年,门被敲开了:一位叫郭玉川的低保户家里的猪得了急病,求他前去诊治。70岁的周宝莹安置好患有偏瘫的老伴,拄着一根棍子踩着厚厚的积雪出发了……
记者采访他时,他淡淡一笑,说:“山里人把牛、羊、猪当做家里的一口人,珍惜得很。这不算啥,我经常半夜被叫起来爬山翻沟给牛、羊看病哩。”
周宝莹是卢氏县官坡镇沟口村的老兽医。几十年来,他不怕脏、不怕累,为山区群众的猪、牛、羊疾病预防和治疗无私奉献着,为当地的畜牧发展作出了贡献。
官坡镇地处卢氏西南深山区,由于耕地少山坡多,当地人自古就有养家畜的传统。在这里,几乎家家都有几头牛、几只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号召群众大力发展养殖业。养家畜的人很多,兽医却很少。一些人因不懂科学养殖而造成家畜死亡,使集体和个人蒙受损失。1970年,县里组织兽医培训,年仅28岁的周宝莹自告奋勇参加学习。结业后,他又跟着当地一位老兽医学习,掌握了许多牲畜疾病预防方法和疑难杂症的治疗技术,很快便在十里八乡有了名气。
在“大集体”年代,养猪是能挣工分,因此,一个家庭少则养一头猪,多则养两三头猪,还有养了母猪,下一窝就是十个八个崽儿,这给防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采访中,周宝莹告诉记者一件事儿。有一年春天,他给猪、牛、羊连续打了8天的预防针。一天,村里的董秀英老太太把一头小死猪抱到了他家,说前天打的针,昨天下午猪就死了,要他必须对此负责。周宝莹不明白,打了几百头猪都没出问题,这是咋回事?家里人很生气:“看你拿啥赔给人家?在家里干活照样一天10个‘工分’,何必干兽医!前边还欠着粮款钱没还,这又得给人家赔猪。”
周宝莹默默地抱起了死猪来到大队部。经大队干部和兽医站的人细致检查,认定小猪系中毒而死。原来,董秀英所在的生产队长为防鸡糟蹋庄稼,给地里放了用毒药拌的玉米。于是,当场还了周宝莹一个清白。
因为这事,周宝莹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到了种麦时节,兽医站的领导带着防疫药品找到周宝莹,周宝莹说不想干了。兽医站的领导说:“你是党员,不要因为一件小事就不干了。群众需要你,你还得干。”听了兽医站领导的话,望着一堆疫苗,周宝莹又背起药箱开始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周宝莹已经锻炼成为一位山村名兽医了。他给牲畜打防疫针,治疗牛骨折、中毒,为猪拔“贼牙”等,深得百姓的信任。在大家的推荐下,他当上了村委会主任。几年后,又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
当了支书的周宝莹,除了忙村里的杂事儿外,还是一名兽医。他到村里开会、到各组落实工作,都背着兽医药箱,走到哪儿,就给哪儿的病牛、病猪诊治。村民们笑称他是“兽医支书”。
周宝莹是沟口村支书,但他的兽医服务范围却包含了五六个行政村。所以,别人说他的“权限”很大。一次,他正在主持召开村支部会,丰庄村余家庄组的余根纪急慌慌地找来说,他的母牛难产,躺在圈里快死了。余家庄离沟口十多里山路,周宝莹一听赶紧休会,骑着自行车就跟着余根纪走。经过诊断,周宝莹判定母牛腹中的小牛已死。这时候必须取出小牛,保住母牛。余根纪和妻子伤心地哭了起来,周宝莹一边安慰一边手术。取出死掉的牛娃,周宝莹顾不上擦汗,立即打针、用药。两个小时后,母牛终于站了起来……
一天,周宝莹正在镇政府开会,白花村申家庄的一位村民来找周宝莹给牛看病。散会后,他背着药箱摸黑赶到15里外的申家庄。诊断后,他决定给病牛输液。但牛不像人,躺着坐着都可以扎上吊瓶,牛一扎针就会乱蹦乱跳。他只好和主人一起将牛用绳子绑在一棵核桃树上,然后才扎针输药。第二天,看到牛能吃草了,周宝莹才返回。
2005年9月,周宝莹卸任村干部不久,他的老伴突然得了脑溢血。在县医院做了脑血管手术后,虽保住了性命却再也不能自立了。周宝莹不但要做农活,还得做家务照料老伴儿。尽管这样,他本色不改,谁家的牛有病了,他给老伴喂好饭,然后把她锁在房里,再跟着来人去诊治。不论家里多困难,不论山路有多险,只要看到那些病牛、病猪被他治好后,能耕地能吃草,周宝莹的心里就高兴。
去年9月,老虎窑组一位吴姓村民来叫他去看病牛,他把坐在轮椅上的老伴安顿到床上就去了。回来后,听到老伴在屋里哭,原来,没人照顾老伴拉大便拉在了裤子里。周宝莹也哭了,他一边收拾一边流泪。含着歉意,他对老伴儿说:“我知道你离不开人,可人家的牛病了更着急。咱要是不去,那么大一头牛值万把块钱,死了就对不起人家了!”老伴含着泪点头表示理解。
“人活着就是要做事的。这些年来,我用自己的一点技术,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我感到很光荣。”采访结束时,周宝莹这样对记者说。他还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如今年纪大了,村干部这个角色有人接班,但兽医这个角色却无人接班。“现在的年轻人,都看不起又脏又累的兽医工作。没有接班人,我就没有歇工的那一天啊!”周宝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