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 正文

如何做好规模化猪场的驱虫?(上)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3-05  来源:兽药营销网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334

如何做好规模化猪场的驱虫?

猪寄生虫病是猪三大类疾病(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之一,与传染病相比,寄生虫病的症状及危害都是渐进的、缓慢的,由此造成了很多养殖场对该病的忽视,但是,据有关数据显示,寄生虫感染可使育肥猪生长速度下降8%~15%,饲料利用率下降13%~25%,对经济效益影响极大。而且寄生虫感染还会造成猪只出现呼吸道或消化道疾病,在临床上往往出现误诊,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说,做好驱虫工作至关重要,为此,本刊特组织猪驱虫药物的选择和应用专题。

规模化猪场常用驱虫药物及模式

一、规模化猪场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一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在传统的养猪模式下,寄生虫病往往在夏秋季多发。而规模化猪场,猪群密度大,猪舍温度相对稳定,有利于寄生虫的繁殖传播,因此,也导致寄生虫病的发生季节性不再明显。所以,目前对寄生虫病的防控也不能只在春、秋两季进行,而是应该根据猪群的感染程度而定。

二寄生虫种群结构发生变化

在非规模化饲养的猪场,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的寄生虫病较多,如肺线虫、姜片吸虫、猪囊虫、棘头虫等。但是在规模化猪场,由于中间宿主被控制,因此,不需要中间宿主的寄生虫病增多,如猪蛔虫、鞭虫、弓形虫、球虫、疥螨等危害严重,寄生虫种群的结构发生变化。

三多种寄生虫同时、交叉感染、感染明显

由于目前猪场的环境适宜、猪群密度大,寄生虫繁殖传播迅速。在病猪排出少量虫卵的情况下,易造成全群感染。在猪群抵抗力较差时,寄生虫会交叉感染和重复感染,在与某种传染病并发或继发时,危害更大。

四临床症状不明显

寄生虫病一般呈现慢性、营养消耗性过程,在严重感染时才表现出临床症状和死亡率。如果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规模化猪场中猪体内寄生虫感染率在90%以上,体外寄生虫感染率几乎100%,每头猪因饲料利用率下降和生长缓慢造成经济损失达40元,一个万头场因此造成的直接损失达40多万元。因此,必须加强对寄生虫病的防控意识。

寄生虫对各阶段猪群的感染程度不尽相同,其特点表现为:同阶段猪群的寄生虫感染率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种公猪、种母猪、育肥猪、生长猪、保育猪。因此,种猪是猪场最主要的带虫者,是散播寄生虫的源头,是猪场控制寄生虫病的关键环节;各类寄生虫感染率的高低排列顺序以结肠小袋纤毛虫和猪球虫的感染率最高,其次是猪蛔虫和毛首线虫,食道口线虫的感染率较低;猪场寄生虫存在较严重的混合感染现象。

二、规模猪场常用驱虫药的种类及特点

一有机磷酸酯类

此类药物系低毒有机磷化合物,常用做杀虫药和驱虫药,主要有敌百虫、敌敌畏、蝇毒磷等,其中以敌百虫应用较多。

敌百虫为广谱驱虫药,对多种猪消化道线虫如猪蛔虫、毛首线虫、食道口线虫均有驱除作用,外用还可杀灭体外寄生虫,如螨、虱、蚤、蜱等。但是由于敌百虫毒性较大,安全范围窄,使用时注意勿超量,孕猪及胃肠炎患猪禁用,并不要与碱性药物配合应用。由于此类药物毒性和副作用较大,而且驱虫效果不够理想,所以近些年使用者逐渐减少。

二脒类化合物

此类药物为合成的接触性外用广谱杀虫药,使用较多的是双甲脒,为结晶性粉末,在水中几乎不溶解,所以多制成乳剂应用,如双甲脒乳油(特敌克)。它对各种螨、虱、蜱、蝇等均有杀灭作用,且能影响虫卵活力,对人、畜无害,外用时,可做喷洒、手洒、药浴等。使用时配成为0.05%溶液,常用于猪体及畜舍地面和墙壁等处。此药停药期为7天。

三咪唑丙噻唑类

目前在兽医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是左旋咪唑,它属广谱、高效、低毒的驱线虫药,对猪蛔虫、食道口线虫有良好的驱除效果。左旋咪唑内服或注射的剂量均为7.5毫克/千克体重,注射于皮下或肌肉。注射液对局部有一定的刺激性,同时常引起精神不振、流涎、咳嗽等症状,但如果猪感染有猪肺丝虫(猪后圆线虫)时,流涎、咳嗽有助于加速虫体的排出。此药的停药期为7天。

左旋咪唑使用时可引起肝功能变化,肝病患猪禁用;本品中毒症状似胆碱酯酶抑制剂,阿托品可解除中毒时的M-胆碱样症状;肌注或皮下注射时,对组织有较强的刺激性;内服给药的休药期不得少于3天,注射给药的休药期不得少于7天。

四苯丙咪唑类

此类药物有很多种,但在兽医临床使用最广的是阿苯达唑(又名丙硫苯咪唑、抗蠕敏),除此以外还有芬苯达唑、甲苯达唑、奥芬达唑、丙氧苯达唑、氟苯达唑、三氯苯达唑等在临床上应用。此类药物对许多线虫、吸虫和绦虫均有驱除效果,并对某些线虫的幼虫有驱杀作用,对虫卵的孵化也有抑制作用。阿苯达唑给猪内服量为10~30毫克/千克体重。阿苯达唑适口性较差,混饲投药时应每次少添分多次投服,该药有致畸的可能性,应避免大量连续应用。此药的停药期为14天。

五大环内酯类

主要包括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多拉菌素、埃普利诺菌素等阿维菌素类和摩西菌素、杀线虫菌素、杀螨菌素D、杀螨菌素肟等杀螨菌素。此类驱虫药属于较新的广谱、低毒、高效的药物,其突出优点在于它对畜禽体内、外寄生虫同时具有很高的驱杀作用,它不仅对成虫,还对一些线虫某阶段的发育期幼虫也有杀灭作用。这类药物在畜禽驱虫药中以阿维菌素类为代表,主要有阿维菌素、伊维菌素及多拉菌素等。

阿维菌素类驱虫药具有同时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的优点,它对内寄生虫的胃肠道线虫,如猪蛔虫、猪胃圆线虫、猪食道口线虫(结节虫)和猪毛首线虫(鞭虫)等的成虫和大部分的第四期幼虫以及肺线虫病的猪后圆线虫(肺丝虫)、猪冠尾线虫(猪肾虫)的成虫都具有驱杀作用,同时对猪体表猪疥螨和猪血虱也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但对它们的卵没有杀灭作用。阿维菌素类对绦虫和吸虫、结肠小袋纤毛虫、猪球虫等没有作用。

阿维菌素类驱虫药的剂型有口服剂、注射针剂和外用的浇泼剂等,口服的剂型有粉剂、片剂、胶囊、糊剂等,在这些不同的剂型中,以纯粉制成的0.2%或1%的口服预混剂较为常用,混入饲料中内服较为方便。但是,针剂的生物利用度最高,且它本身具有缓释作用,并在注入皮下后药物与皮下脂肪结合可起到一定缓释作用,这样它除了对已感染的寄生虫起到驱杀治疗作用外,还因血药浓度能维持时间较长,所以还可保护猪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因环境污染寄生虫而再感染,起到了治疗和预防的双重效果,再者针剂的投药较口服投药的剂量准确,所以在有条件时最好以使用针剂注射为首选。

伊维菌素是在阿维菌素基础上改进的,它的优点是降低了毒性,所以临床应尽量选用伊维菌素。伊维菌素注射剂对猪多用1%的制剂,一般可按每10千克体重0.3毫升计算,要用短针头注射于皮下,不要注入肌肉或血管内,国产制剂对局部的刺激略大于进口产品。

伊维菌素使用皮下注射时有局部刺激作用;皮下注射休药期不少于28天,混饲给药休药期不少于5天。

三、当前规模猪场常用的驱虫模式

模式一,不定期局部驱虫

猪场不制定和实施专门的驱虫方案,一般采用局部猪群用药法,即发现某群猪皮毛粗糙或皮肤病较严重时,用常规驱虫药物混料投服,以及用敌百虫喷洒体表,个别寄生虫感染较严重的猪只则注射驱虫药。该模式以发现猪群寄生虫感染病征的时刻确定为驱虫时期,多针对所发现的感染寄生虫种类选择驱虫药物进行驱虫。

目前,采用该驱虫模式的猪场(户)比例较高,占26.3%,尤其是在中小型猪场(户)使用非常普遍。其优点是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较强。但该模式问题较多,其驱虫效果不甚明显。由于其以表征为判断依据,往往是在猪寄生虫感染非常严重时才采取驱虫措施,而实际上轻度和中度感染就已给养猪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再者,寄生虫繁殖力强,局部猪群给药容易造成寄生虫病的迅速扩散和再次感染,往往忽略了那些外在表征不甚明显的寄生虫的存在。

模式二,一年两次全场驱虫模式

一年两次驱虫即每年春季(3~4月份)进行第一次驱虫,秋冬季(9~10月份)进行第二次驱虫,每次都对全场所有存栏猪进行全面用药驱虫。

该模式在较大的规模猪场使用较多,占65%左右。该驱虫模式操作简便,易于实施。但是,两次驱虫的时间间隔太长,连续生活周期长达2.5~3个月的蛔虫,常见的寄生虫都有足够的时间发育成熟,排出虫卵,污染环境,造成重复感染,导致寄生虫感染率仍然很高,在理论上也能完成2个时代的繁殖,其他各种常见寄生虫的重复感染更难以避免,导致采取该模式驱虫的猪场寄生虫感染也较严重,故该模式的驱虫效果也不甚理想。

模式三,阶段性驱虫模式

阶段性驱虫是指在猪的某个特定阶段进行定期用药驱虫。比较常用的用药方案是妊娠母猪产前15天左右驱虫1次;保育仔猪阶段驱虫1次;后备种猪转入种猪舍前15天左右驱虫1次;种公猪一年驱虫2~3次。

该法多在管理比较规范的猪场使用,其控制寄生虫感染的效果较局部用药驱虫和一年两次全场驱虫的效果要好。阶段性驱虫模式能较好地控制猪场寄生虫感染,特别是母猪产前驱虫,切断了母猪将寄生虫传播给仔猪的这一主要途径,较好地保护了肉猪免受寄生虫的侵害,定期驱虫具有消灭寄生虫和洗胃健胃的功能。

但是该方案不能彻底净化猪场各阶段猪群的寄生虫感染,种猪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寄生虫感染。而且阶段性驱虫用药时间非常分散,实际操作执行较为不便,尤其是使用预混剂类驱虫药时,实施难度较大。

模式四,“四加一”驱虫模式

该模式的驱虫原则是以种猪为驱虫重点,切断寄生虫在场内传播的源头并阻断场外寄生虫的导入。所谓的“四”是指猪场中的种猪一年4次驱虫,即空怀母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种公猪每隔3个月驱虫1次,即一年驱虫4次。“一”则是指新生仔猪在保育舍或进入生长舍时驱虫1次,以及引进种猪并群前驱虫1次。

该模式针对寄生虫的生活史、在猪场中的感染分布情况、主要散播方式等重要内容,科学设计而成的猪场驱虫方案。其特点是首先加强了对猪场种猪的驱虫强度,从源头上杜绝了寄生虫的散播,起到了全场逐渐净化的效果;其次考虑到了小猪对寄生虫最易感,在保育阶段后期或在进入生长舍时驱虫1次能帮助小猪安全渡过易感期;依据了猪场各种常见寄生虫的生活史与发育周期所需的时间,种猪每间隔3个月驱虫1次,如果选用药物得当,可对蛔虫、毛首线虫等起到在其成熟前驱虫的作用,从而避免虫卵排出而污染猪舍,减少重复感染的机会。故该模式是当前比较理想的猪场驱虫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该驱虫模式要求要低毒、安全、驱虫谱广、能驱杀线虫的幼虫、使用方便的驱虫药。并且药物还必须保证不引起母猪流产、死胎;全面、彻底驱除包括球虫在内的各种常见寄生虫;驱虫后猪只较长时间内不排出虫卵,减少重复感染的机会;使用简便,能方便实行群体驱虫,最好选用通过拌料给药的预混剂类驱虫药,以减少驱虫劳动量并能达到群体给药的目的。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