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盘吸虫病由多种前后盘吸虫寄生于羊等反当兽的瘤胃和胆管壁上引起的,一般成虫的危害不甚严重,但若大量童虫在移行过程中寄生在真胃、小肠、胆管和胆囊时,可引起严重的以顽固性下痢为特征的疾病,甚至发生大批死亡。青壮龄羊最易感染,发病重,死亡多。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遍及各地,南方比北方多见,且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甚高。
[病原]前后盘吸虫种类繁多,虫体的大小、颜色、形状及内部构造均有差异。虫体大小从数毫米至二十多毫米,肉红色或灰白色,肥厚呈锥状、圆筒状或米粒状,腹吸盘在虫体后端,大于口吸盘,有些具腹袋。角皮光滑。虫卵灰白色,椭圆形,卵黄细胞常集结在一端,有卵盖,大小为(136一142)微米×(70-75)微米。
生活史与肝片形吸虫相似,毛蚴在水中侵人中间宿主小椎实螺或尖口圆扁螺,尾勘逸出螺体,附着在水草上形成囊蚴,羊吞食附有囊蚴的水草而感染。童虫先在小肠、胆管、胆囊和真胃粘膜下寄生,最后移行达瘤胃发育为成虫。
[流行特点]本病多发于夏秋两季,特别是在多面或洪涝年份,在此季节中长期在湖滩地放牧,采食水淹过的青草的羊最易感染,其中吃草猛、食量大的青壮龄羊发病严重,甚至死亡。
[症状与病变]成虫寄生于瘤胃,危害轻微。但童虫移行于小肠、胆管、胆囊、真胃中时,危害严重。病羊呈现顽固性腹泻,粪便成粥样有腥臭,消瘦,高度贫血,粘膜苍白,血液稀薄,颜下水肿。后期卧地不起,衰竭而死亡。
童虫引起的病例呈现高度消耗性恶病质状态。肩前、膝壁淋巴结肿大,大网膜、肠系膜增厚,充满胶样浸润物。真胃粘膜水肿,有出血点及童虫附着。肠壁严重水肿,粘膜表面有充血区或出血斑,肠内充满水样内容物。或肠粘膜发生坏死和纤维索性炎症,肠内充满腥臭味稀粪,小肠内有很多童虫。肝稍肿或萎缩,胆囊显着膨大,内有童虫,胆管中也有童虫。
[诊断]根据粪便中检获虫卵或死后剖检检出大量童虫便可确诊。
[防治]参照片形吸虫病。氯硝柳胺,每千克体重75毫克~80毫克,一次口服,对童虫疗效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