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初生雏鹧鸪白痢病的防治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2-08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355

鹧鸪白痢病是由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常发于1-3周龄鹧鸪。笔者曾遇一起2日龄鹧鸪暴发以灰白下痢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5日内死亡鹧鸪1336只。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结合实验室检验,确诊为鹧鸪白痢病,采取相应防制措施后,疫病得到了控制。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发病情况

2005年6月24日上午,广东省揭阳市某鹧鸪养殖场购进刚邮壳鹧鸪苗1991只,到场后,用正大康地雏鸡110饲料喂养,鹧鸪群精神、饮食欲未见异常。次日上午。发现个别鹧鸪精神较差,下灰白稀痢。下午喂料时,发现鹧鸪发病增多,且见2只鹧鸪死于笼舍。立即用土霉素按0.02%拌料治疗,连用4日,未见疗效。6月26日死亡39只,27日死亡92只,28日死亡598只,29日死亡605只。29日下午,该场邀请笔者前往就诊。

症状与病变

病鸪精神萎顿,缩颈颤抖。有的躲于暗处,呆立不动,有的技关节肿胀。病鸪拉稀薄、灰白、恶臭稀痢,肛门周围绒毛粘有稀粪,干结粪便糊堵肛门,凝集成团,肛门发炎疼痛,排便时发出痛苦尖叫。最后呼吸困难,喘息,因呼吸困难和心力衰竭而死。

剖检病死鸪17只,濒死鹧鸪8只。尸体消瘦,皮肤紫红,下喙发紫,嗉囊空虚;肝脏肿大,充血质脆,呈黄绿色,表面有许多小黄白色坏死点,有的有条纹状出血,胆囊肿大,充满胆汁;心肌有针尖状灰白坏死点,肺脏充血、小米状出血,脾脏肿大、充血、针尖状出血,肾脏肿大、充血;“盲肠芯子”,直肠粘膜弥散性小点出血;双侧输尿管充满尿酸盐而扩张,卵黄吸收不良,卵黄囊内容物有的呈淡黄油脂样,有的呈黄白干酪样。

诊断与防治

根据雏鹧鸪大量发病、死亡,下灰白恶臭稀痢等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经实验室细菌分离、鉴定后,确诊为鹧鸪白痢病。立即封锁鹧鸪养殖场,将重症鹧鸪63只与轻症及无症的584只鹧鸪分别隔离;清洁鹧鸪舍,加强通风透气,调整饲养密度,鹧鸪舍用1:300百毒杀带鹧鸪紧忽喷雾消毒,1次/日,连用3日;全群立即用诺氟沙星按0.05%拌料,环丙沙星按0.02%饮水,连用5日,63只重症病鹧鸪用2ml:0.5g(50万单位)的硫酸卡那霉素肌注,0.1ml/只,2次/日,连用3日;每日及时清理被污染的羽毛、粪便,并用2%NaOH消毒;病死鹧鸪尸体用2%NaOH浸泡处理半小时后深埋。采取上述措施后的次日上午,轻症鹧鸪死亡5只,其余鹧鸪精神转好,采食量增加;重症鹧鸪死亡22只,其余鹧鸪精神渐好,有的已见觅食。第三日,重症鹧鸪死亡4只,其余鹧鸪精神食欲渐趋正常。半月后回访,鹧鸪群完全康复,生长发育正常。

小结与讨论

1、鹧鸪白痢病主要侵害雏鹧鸪,其传播途径既可经卵传递,也可经消化道、呼吸道水平感染,以经带菌卵传染最为常见。一般卵内感染,孵化中出现死胚或不能出壳的弱胚,也有出壳不久迅速败血死亡、生前无症状者。本病例2日龄发病死亡,死亡高峰出现在感染的第4天(死亡598只)、第5天(死亡605只),且有下灰白恶臭稀痢、盲肠内有干酪样物、输尿管充满尿酸盐而扩张等典型症状和病变,表明这起病例是孵化时感染或出壳后感染的。再加经实地观察,该场存在卫生条件较差,鸪舍潮湿,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等不良诱因。所以,导致了鹧鸪白痢病的暴发。

2、鹧鸪发病后,该场采取了积极的治疗措施,即用土霉素按0.02%拌料内服。但由于土霉素给药剂量较小,药物进入鹧鸪体后,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因而未能抑制白痢沙门氏菌生长繁殖,致使治疗无效。治疗鹧鸪白痢病,土霉素给药剂量应为:拌料0.04%-0.08%,饮水0.02%-0.04%。若给药剂量不足,就达不到治疗目的。鹧鸪养殖场(户)对此应予足够重视。

3、防治鹧鸪白痢病的原则是杜绝病原传入,消除鹧鸪群内带菌者和慢性患者,严格执行卫生、消毒、隔离制度。其措施是净化鹧鸪场,建立无沙门氏菌病鹧鸪群,在健康鹧鸪群中,定期用平板凝集试验检疫,及时淘汰阳性鹧鸪及可疑鹧鸪;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加强种蛋、孵房、笼舍、用具等的清洁、消毒;购进鹧鸪应隔离、检疫,确认健康方可合群。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