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中国禽病论坛网
一、病原
又名副结肠病、副大肠杆菌病。病原是亚利桑那菌,革兰氏阴性,不产生芽胞的杆菌,有鞭毛,能运动。易被热和普通消毒杀灭。
二、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发生于雏鸡和雏火鸡。4~6日龄雏火鸡对本病最为敏感。鸭、鹅、珍禽、爬虫类和哺乳类也感染。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公鸡的精液、种蛋及排泄物传播。野鸡、爬虫类感染本病后,通过粪便将本病传染给鸡。该病对幼禽危害最大,死亡鸡多为5周龄以内的雏鸡,死亡率高达50%左右,1~15日龄雏鸡死亡率达90%以上。火鸡也有高死亡率。
三、主要症状
病雏鸡精神沉郁,严重腹泻,肛门周围有大量的粪便粘状;发生眼结膜炎、眼内充满白色分泌物,眼睑肿胀(如金鱼眼),羞明流泪,眼球萎缩、混浊,继而于视网膜上覆盖有干酪样物质而导致一侧或两侧眼失明。有些病例有共济失调,角弓反张,双翅下垂,呼吸急促。下痢、粪便呈黄绿色或带血。食欲减少,饮欲增加,最后衰竭而死。
雏鹅感染本病,多呈急性经过,于1~2死亡。幼鹅呈慢性经过,于1~2周死亡。
雏火鸡常见单侧或双侧眼睛混浊、皱缩、失明,有的下痢,扭颈,有神经症状,死前抽搐。
成年禽感染一般无临诊症状。
四、剖检特征
雏禽呈典型的全身败血症病变。脾、肺、肾充血,肺有细小脓肿。心脏变色,心肌混浊。十二指肠粘膜充血,盲肠内有干酪样物。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有斑纹或白色坏死灶。
雏火鸡盲肠内出现干酪样栓子,多数器官有炎症、坏死和退行性病变。
五、实验室诊断
(1)取病死禽的肝、心血作触片或涂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亚利桑那菌。
(2)用多价单因子抗血清作平板凝集试验,亚利桑那菌不被多价抗沙门菌血清所凝集,可以鉴定本菌。微量凝集试验也敏感。
(3)动物接种试验,取病禽肝脏制成1:5的混悬液,接种小白鼠3毫升,出现精神沉郁,运动障碍,拒食,消瘦,麻痹等症而死,剖检病死鼠有败血病变,涂片镜检可发现亚利桑那菌。
(4)亚利桑那能发酵乳糖是其特征之一。
六、防制要点
(1)发现病鸡及时隔离,进行治治。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土霉素、新霉素有一定效果。可用磺胺甲基嘧啶按0.25%拌料,连用3~5天。用氧氟沙门治疗也可控制本病。
(2)为阻断传播途径,应对种鸡群、孵化室、器具进行严格消毒。每天集蛋不少于4次,种蛋要及时消毒。
(3)用油乳剂菌苗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