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 正文

冬季蛋鸡放养的问题及对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2-24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175

1.增加光照。产蛋鸡对光照有较强的依赖性。由于冬季自然光照时间较短,人工补充光照是必不可缺的。应根据鸡的日龄和产蛋阶段,将光照逐渐调整到合适的时间,使产蛋高峰期光照时间维持在16小时。生产中可采取早晨补光或夜间补光,或两者结合。但无论哪种方式,应与补料相结合。

2.科学配料。生态放养的鸡种多数选择地方鸡,其适应性和抗病力较强,活动量大,但产蛋性能与现代鸡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其饲料营养水平应针对鸡的品种和生产特点而灵活掌握。根据笔者多年试验和实践经验,制定了河北柴鸡饲料营养推荐指标。

3.增加喂料量。根据气温、鸡的活动量、野外自由采食量和鸡的产蛋率,酌情补充饲料。一些鸡场看到鸡的产蛋率低,限制补料量,结果饲料投喂量越少,产蛋率越低。根据笔者经验,由于本饲养方式鸡的活动量较大,在冬季保温较好的情况下,柴鸡的日补料量应比笼养中型蛋鸡高10~15%。在保温不良的情况下,饲料的补充量还要增加。

4.鸡舍环境控制。为了保温,多数鸡场采取舍内平养,棚舍结合的饲养方式,即在鸡舍的向阳面临时搭建一个拱形塑料棚。据资深孵化设备专家调查,多数存在保温与通风换气和除湿的矛盾,同时饲养密度偏大,粪便不能及时清理,为产蛋性能的提高和疾病的控制制造了麻烦。解决以上问题是保证冬季鸡体健康、产蛋率高而稳定的重要措施。

5.科学管理。管理包括的内容很多,涉及到鸡蛋生产的诸多环节。但最关键的问题应将防应激放在首要位置。蛋鸡由生态放养过渡到以圈养为主,圈养和放养相结合的饲养方式,由低密度的山场自由活动变为较高密度的人工控制环境活动。饲养管理方式的改变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管理程序的改变也需要一定的过渡阶段。要时刻清楚蛋鸡具有神经质的动物特性,避免应激因素的产生。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