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鸡新城疫病的分析的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2-18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373

鸡新城疫也称亚洲鸡瘟、伪鸡瘟或非典型鸡瘟,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严重下痢、黏膜和浆膜出血,病程稍长的伴有神经症状。

本病于1926年首先发现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同年英国的新城(Newcastle)也发生了本病。经Doyle(1927)研究证实,它是一种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疾病,并根据发现的地名,称为新城疫。以后本病传播到亚洲各地,现在几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有本病流行的报告,是危害鸡和火鸡饲养业最严重的疫病之一。

1935年我国曾有“鸡瘟”流行的报告,但直到1946~1948年才证实我国流行的所谓鸡瘟实际是新城疫。本病在我国事所有鸡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过去我国许多地区每一年都有本病流行,病死率很高,造成较大损失。现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免疫接种,已很少流行,许多省区已基本控制了这种疫病。

【病原】新城疫病毒(Newcastlediseasevirus,NDV)是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腮腺炎病毒属(Rubulavirus)的成员。

鸡新城疫病毒存在于病鸡的所有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以脑、脾、肺含毒量最高,骨髓含毒时间最长。因此分离病毒时多采用脾、肺或脑乳剂为接种材料。

本病毒经负染电镜察看,其颗粒异常多形性。一般呈圆形,直径100~500nm,也常见横断面100nm左右的不同长度的细丝。病毒颗粒表面覆有8nm长的纤突。裂解的纯化病毒颗粒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揭露,至少有7种多肽。NDV基因组编码的蛋白质有6种:L蛋白——RNA指导的与核衣壳关联的RNA聚合酶;HN蛋白——决定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活性,形成病毒颗粒表面两种较大纤突;F融合蛋白——形成较小的表面纤突;NP核衣壳蛋白;P磷酸化蛋白;M蛋白质。

鸡新城疫病毒在鸡胚内很容易生长,无论是接种在卵黄囊内、羊囊内、尿囊内或绒毛尿膜上及胎儿的任何部位都能迅速繁殖。通常多采用孵育10~11d的鸡胚作尿囊腔注射。鸡胚接种病毒后的死亡时间,随病毒毒力的强弱和注射剂量而不同,一般在注射强毒后30~72h即死亡,大多数死于38~48h;注射弱毒的死亡时间可延长至5~6d,甚至更长。病毒通过鸡胚继代后,其毒力稍有加强,一般多在38h使鸡胚死亡。死亡胎儿全身充血,绝大多数头顶部出血,足趾常有出血,胸、背、翅膀等处也有小出血点或出血斑。卵黄囊常有出血。胚膜湿润且稍厚,并有由细胞浸润而形成的浊斑。

鸡新城疫病毒具有一种血凝素,可与红细胞表面的受体连结,使红细胞凝集。鸡、火鸡、鸭、鹅、鸽等禽类以及哺乳动物中豚鼠、小鼠和人的红细胞都能被凝集。这种凝集红细胞的特性被慢性病鸡、痊愈鸡或人工免疫鸡血清中的血凝抑制抗体所抑制。因此可用血凝抑制试验鉴定分离出的病毒,并用于诊断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另外,新城疫病毒具有溶血素,在高浓度时还能溶解它所凝集的红细胞。

本病毒对外界环境,对热和光等物理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病毒稍强,在PH2~12的环境下1h不被破坏。在密闭的鸡舍内可存活8个月,在粪便中72h死亡。病猜中的病毒煮沸1min即死,经巴氏消毒法或紫外线照射即毁灭。常用消毒药如2%氢氧化钠、1%来苏儿、10%碘酊、70%酒精等在30min内便可将病鸩杀死。

鸡新城疫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由自然发病鸡分离出来的不同毒株,其毒力有很大差异,这主要取决于HN及F的裂解及活化。有的毒株只能使雏鸡发病而不能致死成年鸡。有的病毒株甚至对雏鸡也不能引起严重症状。欧洲及亚洲鸡新城疫病毒比美国的病毒毒力强。在我国分离出的病毒一般都很强,以10-6~10-8稀释的鸡胚毒液1ml就可使鸡发病死亡,0.1ml可致死鸡胚。根据毒力的大小,可将病毒分为低毒力株、中等毒力株和强毒力株三大类。用HinfⅠ等三种内切酶对F基因的334~1682位核苷酸的片断的RT-PCR产物进行剖析,可将NDV毒株分为10个基因型,尚无充分的证据表明NDV的基因型之间具有根本性的抗原性差异。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