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比利益更重要
人有时间并不是受利益驱动的。比如,人人都知道抽烟有害健康,但能戒烟的人却很少,如果你仅仅用肺气肿、肺癌来吓唬年轻抽烟者,是没有用的,在雄性荷尔蒙怂恿下,越是危险他越要干!因为抽烟者要达成的是冒险、勇猛的形象,很多年轻的抽烟者并不是因为烟瘾,而是因为扮酷。所以万宝路豪迈的牛仔形象,不知道把多少青少年导入歧途。
所以戒烟广告,要从打击抽烟者的自尊入手,要想法设法让他看到自己的抽烟的形象一点也不帅,而是很糟糕。才能真正扭转他们戒烟的念头,否则仅仅靠围堵、禁烟,不但不能帮助他们戒烟,反而更撩拨他们抽烟的冲动。
先关注身份!再关注产品
你的产品名称或者功能里有对人身份的否定,尽管你不是故意的,但消费者是怀疑的,因为消费者永远对自己最感兴趣,当你提到不当的问题时,他会认为你是有所指的,你在讽刺他,或者他也知道"不知者不为罪",但总会激起他的不悦。
"成功人士的选择"
这种话就不要说了,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否成功,没准儿疯子会认为自己很成功,而李嘉诚可能认为自己并不是很成功,成功只是个心理感受问题,若用这个"高帽子"扣杀消费者,只怕消费者躲得更快,没有几个人敢戴这样的高帽子。
"对号入座"营销解读
不要站在消费者角度看商品,
而是要帮助消费者鉴别自己,鉴别他或她的身份、状态、情景、行为,因为人们并不总是能直接地看到自己,人们需要一个镜子来判别自己,而企业要做的就是适时出现的镜子,
传统的营销(右半部分),关注的焦点是产品,商家的努力方向是和消费者就某商品"达成一致的认知",当商家所认同的商品价值跟消费者搭成一致时,消费者就可能达成购买,这就是菲利普。科特勒所赞赏的对营销的定义:"价值的传递".很精确很简明,但这是一个不完整的营销概念,充其量也只能完成我们所说的"入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