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俗名“口疮”、“蹄癀”,是偶蹄兽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患病动物的口、舌、唇、蹄、乳房等部位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人和非偶蹄动物也可感染本病,但症状较轻。据资料显示:感染口蹄疫病毒后的畜类发病率几乎为100%。但病程一般呈良性经过,死亡率只有2%~3%,犊牛及仔猪的恶性病型,死亡率可达50%~70%。由于猪、牛、羊等主要家畜均可感染此病且传播迅速,能形成全球大规模流行,严重危害畜牧业的发展,因此,被国际兽疫局列为A类家畜传染病之首。该病历来被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对进出口贸易采取严格限制,将口蹄疫列为主要检疫对象。
口蹄疫病毒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历史较久,世界各地曾多次爆发口蹄疫,如1967年10月,口蹄疫在英国和法国又再次爆发。欧美各国在控制该病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扑杀措施,使口蹄疫得到有效控制。近10年来,欧洲有些地区已逐渐成为无疫区,美国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没有口蹄疫发生。但仍有很多国家和地区有口蹄疫爆发,如1997年台湾爆发了68年来的首次流行,波及了整个台湾地区;1993~1999年印度多次爆发口蹄疫,今年英国等欧洲国家大面积地爆发了口蹄疫,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使人们“谈牛色变”,敬而远之。现将口蹄疫的病征及防制措施介绍如下:
一、病原体特点 口蹄病毒结构简单,由单股的内部为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在病畜水疱皮内及其淋巴液中含量最多,致病力强。口蹄病毒有7个主型61个亚型,不同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性,只有同型内的亚型之间有部分免疫性。口蹄疫病毒在不同条件下容易发生变异。在自然条件下,含毒组织和被污染的饲料、饲具、皮毛及土壤等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周到数月之久。在低温和有蛋白质保护的条件下,有利于延长病毒存活时间。在直射日光下,60分钟后病毒就可死亡。病毒对酸和碱十分敏感,pH值低于6或高于9时,能很快杀死病毒。因此,1%~2%的氢氧化钠,3%的草木灰,1%~2%的甲醛溶液等都是口蹄疫的良好消毒剂。但食盐、酚、酒精、氯仿等消毒药物对口蹄疫病毒不起作用。
二、流行特点 口蹄疫能侵害多种动物,以偶蹄兽为最易感染。通常是牛、羊先发病,然后感染猪。但近年有的流行毒株对猪致病,而对牛、羊不致病。不同年龄的猪易感程度不完全相同,幼畜较成畜易感,幼畜死亡率高。此病的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以秋末、冬春为常发季节,尤以春季为流行盛期。大群饲养的猪,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畜是主要的传染源。病猪发热期呼出的气体、粪、尿、眼泪、唾液和乳汁等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有病毒。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病毒进入易感猪的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的粘膜和皮肤而感染发病。病毒借风力可传播远至60公里以上的距离,常有远距离跳跃式传播。病猪肉及其制品的调运,饲喂未经煮熟的泔水,被污染的运输工具和饲养管理用具及饲料,是此病爆发的主要原因。同时,口蹄疫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每隔几年就流行一次。
三、临床症状
1猪:自然感染潜伏期2~8天,人工感染20~72小时后出现临床症状。病初体温升高到40~41℃,精神不振,减食或废绝。蹄冠、蹄叉、蹄踵等部位出现局部发红、微热、敏感等症状,不久形成淡黄或淡白色突出皮肤表面的水疱,疱壁发亮,内含数量不等酌透明或微混浊浆液。水疱大小自米粒到蚕豆大,有时融合呈长圆形,当蹄部刚出现水疱时,跛行不明显,到跛行明显或不能站立时,水疱多已破溃。破裂的水疱留下表面出血的糜烂,呈暗红色。如继发感染严重,可使蹄壳脱落,有的虽不致发生蹄壳脱落,但可造成蹄匣变形。此外口腔粘膜、鼻盘、皮肤,母猪乳头皮肤、会阴、阴唇或阴囊皮肤等出现水疱。成年猪一般为良性经过,哺乳仔猪常因心肌炎、胃肠炎或母猪拒绝喂奶而整窝死亡。
2牛:潜伏期一般为2~4天,最长可达7天左右。病牛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萎顿,食欲减退,闭口流诞,开口时有吸吮声,1~2天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及颊部粘膜发生蚕豆至核桃大小的水疱。口温高,口角流诞增多,呈白色泡沫状,常常挂在嘴边。采食完全停止,水泡经24小时破裂形成表浅的边缘整齐的红色糜烂。以后体温降至正常,糜烂部位逐渐愈合,全身症状逐渐好转。蹄冠和趾间的柔软皮肤有红、肿、热、痛,迅速发生水泡,并破溃出现糜烂,导致病畜跛拐,蹄壳脱落。乳头皮肤出现水泡,破裂变烂。犊牛主要表现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死亡率很高,病愈后可获一年的免疫力。本病一般成良性经过,病死率一般不超过1%~3%。
四、病理变化 除口腔、蹄部的水泡和烂斑外,在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粘膜有时发生圆形烂斑和溃疡,上盖有黑棕色痂块。真胃和大小肠粘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心包膜有弥散性及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身上的斑纹,心脏柔软,似煮过的肉。
五、防疫措施
1群众性的防疫。组织有关地区部门的联防协作,遵照“早、快、严、小”的原则,采取综合防疫措施。在未发生口蹄疫地区,强化兽医卫生监督,加强防疫检测,严禁从疫区引进易感动物及畜产品,防止疫病侵入。
2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口蹄疫传播很快,兽医人员要做到早发现,及时诊断,并立即上报疫情。对经济价值较大的种畜,可用高免血清,并配合用消炎镇痛类药治疗。
3划定疫点疫区,严格封锁。封锁区内的病畜及同群畜要以最快的速度扑杀,并作无害化处理。禁止封锁区的易感牲畜及畜产品流动,封锁区内病畜的粪尿及受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以及外界环境要进行全面彻底消毒。进出封锁区内的车辆都要进行消毒。疫点疫区内最后1头病畜处理或死亡后14天内不再出现疫情,经过彻底消毒和检查验收合格才能解除封锁。
4疫区和受威胁区内的易感牲畜要紧急接种相应毒型的疫苗,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六、治疗方法
1精心饲养,加强护理,给柔软的饲料。畜舍应该保持清洁、通风、干燥、暖和、多垫软草、多给饮水。
2口腔型口蹄疫:先用清水或食醋,0.1%高锰酸钾液冲洗口腔溃疡,再涂1%~2%明矾或碘酊甘油,也可撒布冰硼散。
3蹄型口蹄疫:先用3%克辽林或来苏尔洗涤,干后涂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青霉素软膏,然后用绷带包扎。
4乳房型口蹄疫:先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然后涂青霉素软膏或氧化锌鱼肝油软膏。
5混合型口蹄疫:除局部治疗外还应用强心剂和补剂,如安钠咖、葡葡糖盐水等。用结晶樟脑口服,每头每次5~8克,每天2次。
6注射高免血清,按犊牛每公斤体重1~1.5毫升。
7贯仲15克、甘草10克、木通、桔梗12克、赤芍10克、生地7克、花粉10克、荆芥12克、连翘12克、大黄12克、丹皮10克共研末加蜂蜜150克,用水冲服。
8山东省农科院研制的免疫增加剂口蹄健按每5公斤体重1毫升,连用3~5次即可,怀孕母猪同时注射黄体酮没有发生流产。
七、公共卫生 因本病可以通过挤奶,处理病畜,创伤等牲畜接触,有可能被直接传染,但人本身对口蹄有一定的抵抗力,偶有感染,也只是在口腔、手指、脚趾处出现很小的水泡,往往未被注意到就消失了,呈良性经过。不过在口蹄疫流行时,必须特别注意个人卫生,非工作人员严禁与病畜接触,防止感染和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