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禽链球菌病的防制要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10-12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210

一、病原

又名禽睡眠病、禽链球菌性败血症。常见兽疫链球菌或粪链球菌,前者引起成年禽发病,后者引起雏禽发病,通常为蓝氏血清学C群和D群的链球菌引发。该菌革兰氏阳性,圆形,无芽胞,单个、成对或短链存在。该菌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本病发生常伴有葡萄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的感染。该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对干燥、湿热较敏感,在尘埃或鸡舍中可存活数月。本菌对消毒药较敏感。

二、流行特点

本病对鸡、鸭、鹅、火鸡。鸽等均易感。传染源是带菌禽或病禽,受污染的饲料、饮水、空气可传播本病,经蛋壳污染禽胚。传染途径是消化道、呼吸道和损伤皮肤,蜱也是传播者。春季易流行。易感禽不分年龄和品种。死亡率10~15%

三、主要症状

急性:表现败血症状。精神萎顿,缩颈,怕冷,高热,羽毛松乱,闭目昏睡,呼吸困难,胸部皮肤黄绿色,冠紫色或苍白,腹泻呈绿黄色或灰白色,行走摇摆,痉挛,有时腿和翅麻痹。多见于雏鸡(鸭)。

亚急性或慢性:精神萎顿,废食,嗜睡,喜伏,冠、肉髯紫色或苍白,有时水肿。腹泻,消瘦,跛行。头部震颤,或仰于背部,嘴朝天,或头藏于翅下或背部羽毛中。死亡率高达50%。多见于成年禽。

有的病禽脚软组织炎,跗、趾关节肿大,局部组织坏死,跛行。

有的病例眼结膜炎,肿胀,流泪,有纤维蛋白膜覆盖在结膜上,重症失明。

有的病禽一侧或双侧翅肿胀、坏死、腐烂,有恶臭液,有时形成瘘管。部分禽有转圈等神经症状。

四、剖检特征

1.急性

皮下、浆膜有肌肉水肿,纤维素性心包炎,卵黄性腹膜炎,卡他性肠炎。肝、脾、肾肿大,有出血点和坏死。肺淤血或水肿。气囊混浊、增厚。

2.慢性

有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实质器官(心肌、肝、脾)有炎症、变性或梗死。有腿鞘炎,纤维素性关节炎,输卵管炎和卵黄怀腹膜炎。病禽高度消瘦,下颌骨间形成脓肿。

3.雏禽

卵黄吸收不良,肝肿质软,黄褐色,胆囊肿大,盲肠扁桃体出血,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脑膜充血、出血。

五、实验室诊断

取病死禽的肝、脾、组织液、心血、卵黄囊等病料,涂片,用美蓝或瑞氏染色法染色,镜检,可见蓝、紫或革兰氏阳性的单个、成对或短链排列的球菌,不形成芽胞,可做诊断。

分离培养:将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37℃和pH7.4~7.6,培养24~48小时后,长出无色透明、圆形、光滑、隆起的露滴头小菌落。C群兽疫链球菌产生β型溶血;D群链球菌呈α型溶血或不溶血。培养物中细菌涂片、染色、镜检,呈双球菌状或呈短链,菌体周围有荚膜。血清肉汤培养基中,多数管底呈绒毛状或呈颗粒状沉淀物生长,上清液清亮。

生化试验:可发酵甘露醇、山梨醇和L-阿拉伯糖(系指禽源链球菌)。

六、防制要点

加强饲养管理,喂全价饲料,注意空气流通,保持环境卫生,做好消毒工作,孵坊的清洗、消毒要严格,消除应激因素,防止脚部创伤感染。

防治药物可用氟哌酸混饲,0.5克/千克料,连用3~5天;酒石酸泰乐菌素混饮,0.5克/升,连用3~5天;氨苄青霉素混饲或混饮,5~20毫克/千克体重,每日2~4次,连用3~5天。

喹诺酮类药新开发成功的有氟甲喹、沙拉沙星、达氟沙星、麻保沙星、二氟不少星,国外上市的奥比沙星。属广谱抗菌药,吸收快,分布广,杀菌力强,与其他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临诊疗效高,可治各系统或组织的感染性疾病。二氟沙星和麻保沙量,半衰期长。用于葡萄球菌、链球菌、支原体、大肠杆菌、沙门菌、亚利桑那沙门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丹毒杆菌、绿脓杆菌、副嗜血杆菌等的感染。禽混饮按50毫克/升;或按5~10毫克/千克体重的剂量内服或肌注,二氟沙星和麻保沙星每日给药1次,其他药物每日给药2次。制剂有甲磺酸达氟沙星可溶性粉、甲磺酸达氟沙星注射液;盐酸沙接沙星可溶性粉、盐酸沙拦沙星注射液;氟甲喹可溶性粉(10%)等。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