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养猪生产中,各地已广泛采用早期断奶(≤4周龄)技术。仔猪早期断奶,可增加猪年产胎次,提高母猪生产力和栏舍利用率,同时可以弥补仔猪的生长营养需要。但是过早断奶又会因仔猪消化能力和抗逆能力差,造成食欲差、消化不良、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抗病力下降、下痢、精神状况以及外貌表现不佳等所谓"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为此,既能顺利保证仔猪早期断奶,又能克服其种种弊端,是当代养猪科学与动物营养学所关注的问题。
1 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1.1 断奶应激早期断奶是一种强烈的应激因素,主要表现为心理应激(母仔分离)、营养应激(从母乳转向饲料)、环境应激(从分娩栏到育成栏)、温度应激(猪舍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断奶并窝后的争夺撕咬应激等方面。Funderburke等(1990)曾研究了心理、营养、环境等三种应激对28日龄断奶仔猪生理生化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断奶营养应激是主要的,表现为血糖、胰岛素、生长激素、肝糖原降低,而胃内pH值、氢化可的松、游离脂肪酸水平升高,其结果在临床上表现为仔猪生长缓慢、采食量少、饲料利用率降低、消化不良、腹泻及精神状况差等。
1.2 免疫反应抑制 母猪初乳中乳蛋白含量高达7%,占干物质的34%,而且主要是免疫球蛋白(Ig)。新生仔猪肠壁通透性很好,可完整地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从而获得被动免疫。而在常乳中球蛋白含最仅0.5%,仔猪主要依靠主动免疫。Degregorio(1992)报道,仔猪免疫能力不断发育,但直到4周龄甚至更久才真正拥有自身的免疫能力。Kelley等(1980)的研究表明,断奶应激可降低循环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免疫能力,引起仔猪抗病力差,容易拉稀和生病等。
1.3 消化酶活性降低 Lindemann等(1986)、Owsleg等(1986)和Cera等(1990)报道,早期断奶对消化酶活性增长趋势有影响。试验表明,在仔猪0~4周龄期间,随着周龄增长,仔猪胃、肠、胰中消化酶活性几乎成倍增长,但4周龄断奶后1周内的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水平的1/3,这说明早期断奶所引起的胃肠消化酶活性降低,很可能是由于消化酶合成和分泌环节受到了影响。
1.4 消化生理功能不健全,不能适应植物蛋白的消化 仔猪早期断奶前后营养源截然不同,所需的消化酶谱差异很大,断奶前所需的母乳,其中以乳糖、乳脂和乳蛋白为主,呈液体状,易于消化;断奶后所食的饲料则以淀粉、植物蛋白为主,呈固体状,相对不易消化,Inborr等(1989)研究指出,早期断奶后仔猪从母乳转食干饲料,淀粉酶、胃蛋白酶活性等都表现不足,从而影响了对饲料的消化。古郡浩(1980)认为,仔猪要到5周龄以后对酪蛋白和植物蛋白的消化能力的差异基本消失,在断奶到5周龄之间对植物蛋白消化率较差。吴世林等(1993)和Wahlstrom等(1985)报通,在仔猪饲料中如植物蛋白来源比例太高,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
1.5 肠道菌群失调 研究表明,当仔猪日内pH值小于4时,虽有利于蛋白质消化,但可能使大量病原菌失活。然而早期断奶仔猪由于乳糖消失,乳酸来源终止,胃中HCI分泌很少,饲料中蛋白质和无机盐阳离子与酸结合,可使胃内pH值升到5.5左右,从而使蛋白质不能被有效地消化吸收。肠道中存在大量未被消化的蛋白质,营养过剩致肠道菌群区系失调,从而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增殖、附着和产毒素创造了条件。
1.6 生长因子减少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母猪乳汁中存在生长因子。这些生长因子能影响仔猪肠道的成熟过程,反过来肠道成熟又影响今后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Odle等,1996)。Zijlstra等(1994)研究了口服上皮生长因子对患病毒性肠炎仔猪康复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充上皮生长因子能增加绒毛长度和乳糖酶特异性活性,并呈剂量依赖性,这提示上皮生长因子有助于胃肠道疾病的康复。补加上皮生长因子是否有助于提高早期断奶仔猪的生产性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胰岛素和胰岛素生长因子(IGF-l)在母猪乳汁中的水平也很高,但ICF的局部表达和胰岛素及ICF受体的功能如何影响营养素摄入后的合成过程和新生仔猪的生长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Burrin等,1997)。
1.7 水摄入不足或饲粮电解质不平衡 作为影响早期断奶仔猪生产性能的因素之一,水摄入的重要性常常受到忽视。如果要使猪生长正常并有良好的性能表现,就必须保证其能够随时喝到清洁和新鲜的饮水。一般来说,每头猪每天所需要的水量是其体重的10%,如体重为20千克的猪每天需要2000毫升的饮水(Nottingham,l999)。限制水流可以减少3~6周龄仔猪15%饲料摄入量,从而对其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饲粮电解质平衡直接影响着仔猪体内和消化通内的电解质平衡,故其在仔猪渗透压、酸碱平衡、水盐代谢方面起重要作用,也常常与早期断奶仔猪消化不良、腹泻等有关。
1.8 日粮抗原引起的过敏反应 日粮抗原引起的过敏反应可能在早期断奶仔猪断奶后腹泻中起重要作用。一个非常直接的证据是向20日龄仔猪小肠的瘘管内注入大豆蛋白浸出物时,若仔猪以前未接触过大豆日粮,则肠内容物的流动速度不受抑制;反之,若仔猪以前被大豆日粮致敏,则肠内容物的流动速度可被抑制,组织学检查可见小肠粘膜损伤、绒毛变短、水肿(M.E.J.Barratt等,1978)。
2 早期断奶仔猪综合征的预防
2.1 改善环境条件,降低断奶应激 由于早期断奶仔猪免疫保护力差,对付环境应激的能力也较低,因此猪舍内不能过热或过冷,应给仔猪创造卫生舒适的生长环境,同时做到圈内定期消毒和适当通风,保特良好的舍内空气质量,防止贼风、寒冷及饱饿不均等应激。这样不仅可以改善饲料转化率,降低死亡率,还可减少医药费开支。
2.2 调整日粮营养成分 适当降低日粮中的蛋白质含量,提高粗纤维、非淀粉性多糖含量,适当添加某些必需氨基酸,则可预防仔猪腹泻症。Papdopoulol(1987)报通,5周龄断奶仔猪日粮中蛋白质水平从22%下降到19%,可使腹泻率下降40%左右。
2.3 补充外源性抗体 试验表明,人工培育仔猪饲喂牛初乳可以大大提高仔猪成活率。DeGregorio和Barr(1989)研究还证实,从牛初乳中提取的免疫球蛋白(IgPMR),同牛初乳一样,可提高3~4周龄早期断奶仔猪成活率、断奶后增重、采食量和抵抗病原性大肠杆菌的能力等。Ellis和Vorhis等(1976)报道,维生素E在保持仔猪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力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使用高出NRC规定的需要量6~20倍水平的维生索E可增强猪免疫能力。
2.4 使用酶制剂 鉴于早期断奶仔猪主要消化酶明显不足,加上断奶应激对消化酶活性增长的不利影响,近年来有人主张在早期断奶仔猪料中用外源酶来强化,如胃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胰酶等。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营养室(1992)、邓跃林等(1993)、Classen等(1991)及Chessan(1988)等曾先后报道,在早朋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国产或进口复合酶,可明显提高仔猪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病率。
2.5 应用酸化剂 为了使仔猪胃内容物保持较低的pH值,以便蛋白消化和抑制病原菌生长,所以目前有些饲料配方采用有机酸,常用的有机酸为柠檬酸、延胡素酸(富马酸)、苹果酸和乳酸等。
2.6 使用乳清粉 乳清粉主要含乳糖(70%~80%)和乳清蛋白(10%~15%),乳糖甜度很高,适口性好,在胃肠通内可被乳酸菌酵解成乳酸,可降低胃pH值,有利于发挥蛋白酶活性和抑制病原菌生长。据Tokach等(1989、Mahan(l992)的试验表明,在仔猪饲粮中使用20%乳清粉或14.4%乳清蛋白或8.4%乳清蛋白浓缩物,均能显著促进仔猪生长,提高蛋白、干物质和能量利用率。
2.7 应用益生素(活菌制剂) 种类很多,如活性酵母菌、乳酸杆菌及蜡样芽胞杆菌等,活菌制剂进入机体后能大最繁殖,从而抑制病原菌的增殖。
2.8 应用微量元素添加剂 主要有砷制剂、锌制剂、铁制剂、铜制剂及硒制剂等。王书华(1993)、樊哲炎(2000)报通,在每千克仔猪料中添加l00毫克对氨基苯胂酸或50毫克硝基羟基苯肿酸,均能提高断奶仔猪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和经济效益,有效控制仔猪腹泻症。
2.9 应用氟石粉 利用氟石粉的多孔性、吸水性好及还能吸附毒索等特点,对早期断奶仔猪腹泻有预防作用,一般用最在2%~4%左右。
2.10 药物预防 常用抗生素有杆菌肽锌、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痢特灵、喹乙醇及磺胺类药物等。
3 早期断奶仔猪综合征的治疗 Van Beers-Schrous等(1972)从兽医学角度报道,早期断奶仔猪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断奶后腹泻(PWD)、水肿病(OD)和内毒素休克(ES)等,因此,治疗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3.1 及时补充体液,纠正脱水,防止酸中毒 凡有饮欲的病猪,要尽量大量供给口服补液盐(ORS)或自配液(配制方法:精制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葡萄糖200克、温水10千克混合溶解即成);无饮欲的病猪,可用金属注射器每次灌服40~80毫升,每日5~6次,夜间也应灌服1~2次;对严重腹泻病猪可静脉推注或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等。
3.2 应用抗菌素或中草药治疗 抗菌素可采用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呋喃类(如诺氟沙星、恩诺沙量、磺胺-6-甲氧嘧啶、痢特灵等);中草药(如三九克痢、克泻王、六茜素)等对治疗仔猪腹泻症均有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