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养鸭业有所的发展,饲养区域一步扩大,鸭场的分布密度增加,种苗与鸭产品流通加快,而鸭的疫病亦有严重化、复杂化的趋向。现就对小鸭的传染病————鸭病毒性肝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番鸭细小病毒病、“花肝病”等的流行特点、原因与防治提出一些浅见,以供临诊防治参考。
流行特点
1、传播快,流行广。上述提及的几种小鸭疫病几乎见于任一养鸭区域的任谎汲 ?br
2、原有传染病发病更为严重,新的传染及新的血清型不断产生。在本地区原有的疾病,如鸭疫里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几乎在每个鸭场均有发生,发病率、死亡率比以往更高,同时又出现一些新的疾病(如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变异株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2、3型,番鸭“花肝病”等)。
3、多种疾病混合感染。在临诊上多见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疾病合并感染。
4、防治效果不理想,控制难度大。由于某些疾病病原致病性的加强,新的血清型及新的疾病的出现,以及环境的污染等,导致疾病的预防、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无效,药物、人力耗费增加。
发病原因
1、合并感染或继发感染多,误诊漏诊情况多。
2、忽视种鸭的免疫。种鸭饲养者多是考虑直接危害种鸭的疾病,而对于危害小鸭的疾病很少考虑而未进行免疫接种,使产出的蛋所孵出的小鸭没有相应的母源抗体,初生期对某些疾病处于敏感状态。
3、缺乏小鸭的多种传染病的联合免疫,特别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目前,对小鸭的免疫还没有一个较合理的免疫程序,多数鸭场都是依照过去的经验进行免疫,在疾病不断复杂化、出现新疾病的情况下,原来的免疫方式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不能起到有效的保护。
4、缺乏免疫监测措施。由于没有免疫监测,不能掌握免疫效果是否达到免疫目的。
5、免疫制剂研制滞后。由于疾病的不断发展,出现某些病原的变异株、新的血清型,以及新的疫病,使原有的免疫制剂免疫保护作用减弱,而新制剂的研制又需要一段时间,这就使这一段时间内无法控制疾病,造成严重的危害。
6、滥用抗菌药物。由于鸭群的合并感染,以及长时间单一用药后,某些药物出现了耐药性,同时一些基层人员为了能控制疫情,往往采取盲目加大剂量或不合理的多种药物混合使用,从而导致了多种药物耐药性的产生,临诊上出现无药可用的困境。长期服用抗菌药物也破坏机体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及体外微生态环境等,使鸭只对病原的易感性进一步增加。
7、水域卫生状况恶化。在水鸭养殖中,水域卫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目前在绝大多数水禽养殖场缺乏有效的水域保洁措施及污水的净化循环利用措施。水域随着饲养时间的过长,病原增加及有害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浓度增高,成为促进疫病蔓延的重要因素。
8、饲养管理措施不良。部分鸭场存在饲养密度过大,垫料质量差;育雏期管理不善,饲料质量低;没有实行全进全出,缺乏平时的清洁消毒,甚至有的养殖场还出现畜禽混养,尤其是不同类禽混养等。
9、对新出现的传染病,包括出现病原变异、新血清亚型等未能及时有效监控。如鸭疫里默氏杆菌多血清型的出现、病毒性肝炎变异株、番鸭“花肝病”的发生,都给生产上造成较大的损失。
防治措施 针对以上原因,对目前复杂的疫病情况,应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进行系统的控制。
1、加强免疫,提高机体的特异抵抗力。对种鸭进行免疫,净化种鸭群的带菌(毒)情况,切断某些疫病经蛋传播的途径,提高雏鸭在生长初期的抵抗力。对小鸭进行联合免疫,如接种多血清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与大肠杆菌联合菌苗、采用含DH型及其变异株抗体的高免蛋黄抗体等防治相应的疫病。以达到最强的保护力。有条件的饲养场应建立免疫监测系统,或与有关研究部门合作,对免疫效果进行监控,对一些新出现的疫病进行研究,尽快研制有效的免疫制剂与控制方法。
2、注重水域卫生,加强日常的环境卫生、消毒工作。水禽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域中,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鸭只的生长及与疾病的发生,因此平时应保持水域的清洁,注重水质净化。有条件的饲养场应经常换水(最好有流动水),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鸭粪经过沙沟过滤后再进入水中,及时清除水中的杂物、死尸、栏舍与运动场的粪便等,并对环境使用经济高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3、适当投喂微生态制剂。在育雏期及发生疾病治疗后投喂适量的微生态制剂,以调节鸭只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与繁殖,使鸭只肠道内容物及粪便中的有益菌群数目增加,同时通过粪便排泄使环境中的有益菌群大量繁殖与有害菌群相互竞争,从而降低肠道内与环境中的有害细菌浓度,减少肠道疾病的传播与发生。
4、提高疾病的诊断水平,及早确诊,合理用药。在疾病诊断时注意多种疾病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防止漏诊。使用药物治疗时,合理联合用药。对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治疗应特别注意耐药菌株的产生,往往是同一场地不同批次鸭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故更应注重交替使用敏感药物。
5、加强饲养管理,搞好育雏工作,提供优质全价饲料,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等。
6、与有关教学研究单位合作,加强疾病的监控,及时对新疾病、某些病的不同血清型、抗原变异等进行研究,探索有效的防疫方法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