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兽药技术 » 新药研发 » 正文

转移因子和重组转移因子在防治动物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9-09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463
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TF)是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在抗原或丝裂原的刺激下释放的一类可透析的小分子多肽。转移因子携带有致敏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信息,并且能够将其递呈给受体淋巴细胞,使受体无活性的淋巴细胞转变为特异性致敏淋巴细胞,从而激发受体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1949年,Lawrence报道,来自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淋巴细胞处理试验阴性的受者,能使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受者转变成为阳性。随后Lawrence进一步研究,并于1955年再次报道,白细胞可透析物具有同样的功能,并把引起这种效应的物质称之为转移因子(Transfer factor,TF)。在随后的五十多年中许多科技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关论文已达三千多篇,并对其活性成分,临床应用效果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已有产品在人医和兽医临床上使用。
一、转移因子的特点
早期认为转移因子是由小分子多肽、DNA和双链RNA组成,但用DNA酶、RNA酶和胰蛋白酶进行消化,其活性不丧失。转移因子不耐热,56℃ 30分钟可灭活,37℃时保持稳定6小时,在-20℃以下可保存较长时间,其活性不消失。目前研究结果一致认为转移因子是一种小分子肽,但由于来源不同以及纯化方法的差异,得到的转移因子分子量大小没有一致的结果。
研究人员发现,转移因子的作用不受种属的限制,即猪的转移因子能将其免疫活性转移给牛、羊、犬、鸡和人,此特性对于转移因子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猪和牛白细胞和脾的来源丰富,转移因子产品的成本会大大降低,尤其在养殖上用于防治动物疾病,可以得到推广应用。
Lawrence等研究认为,转移因子具有三种活性,即免疫增强活性、免疫抑制活性和特异性免疫力传递活性。
2000年,Kirkpatrick报道,在其制备的七份特异性转移因子中,经溴化氰消化分析,存在有保存守序列LLYAQDL/VEDN,该序列小肽分子能够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阻碍特异性转移因子的免疫传递。
二、对转移因子的生物学活性的应用研究
广泛的免疫学调节活性转移因子一方面具有非特异性,可诱导免疫细胞活化,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另一方面又具有特异性,一种病原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转移因子,用于处理其它同种或异种动物时,能够将这种特异性免疫能力传递到该动物,激发特异性免疫,其反应的强度与动物机体二次接触同类病原所产生的免疫反应相当。
非特异性免疫学活性非特异性活性的存在不依赖抗原的刺激,非特异性活性与特异性活性存在于转移因子同一层析组分中。转移因子的非特异性活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或抑制淋巴细胞转化,体内试验表明转移因子对淋巴细胞转化增强或者抑制作用强度具有处理时间依赖性,在体外转移因子对丝裂原物质ConA的刺激呈抑制作用,对PWM刺激呈增强作用,而对PHA刺激无明显作用,在粗制转移因子中既存在增强免疫反应的物质,又存在抑制免疫反应的物质;对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活性,对巨噬细胞也有弱的趋化活性;增加单核细胞cGMP浓度;增强K细胞、NK细胞和CTL细胞的杀伤活性;趋化粒细胞;诱导靶细胞分泌大量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2等细胞因子。
特异性免疫学活性特异性转移因子具有转移特异性细胞免疫的能力,诱导未经过免疫的淋巴细胞,使其能与相应抗原发生反应。此活性的存在依赖于转移因子供体的免疫状态以及转移因子的不同组分,活性的检测需要有特异性抗原的刺激,活性的表达非常迅速并可用受体转移因子连续传递。转移因子的特异性活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能够转移特异性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在体内体外均可激活淋巴细胞,可将特异性免疫信息传递给淋巴细胞,使其处于致敏状态。
转移因子的特异性免疫活性是特异性防治某些疾病的重要作用机制,经特异性抗原或者病原免疫后制成的转移因子,通过与受者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作用,使之成为具有特异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这种具有特异活性的淋巴细胞若与相应抗原相遇,即可产生强烈的细胞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包括致敏淋巴细胞发挥细胞毒作用,直接对靶细胞进行攻击;致敏淋巴细胞进一步分裂增殖,形成更多的致敏淋巴细胞;合成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如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等,对多种靶细胞起作用。同时还释放特异性转移因子,使更多的非致敏淋巴细胞直接转化为致敏淋巴细胞,扩大细胞免疫反应。但特异性转移因子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众说纷纭,结果不一,其原因在于转移因子成分和其作用的复杂性,传统制备转移因子过程中,纯化效果不够理想,造成最终的转移因子成分不具有单一性,而是分别具有不同功能的各种小分子多肽的混合物。
Wilson报道,用鸡作动物模型研究牛乳中的特异性转移因子对新城疫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细胞免疫效果,结果表明牛乳中转移因子能够引起鸡的特异性细胞免疫,这种免疫产生迅速,持续时间达35天。从鸡脾脏中提取的特异性转移因子,不管是对SPF鸡还是对商业型已免疫鸡,同样可以激发特异性细胞免疫。哺乳动物初乳中均含有大量的转移因子,牛的初乳是常规制备转移因子的主要来源。
Kirkpatrick报道,转移因子通过口服与注射两种途径给药,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具有同等效果。转移因子口服和注射用药后效果均显著,这一特性极大地方便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尤其是在大规模集约化养殖生产中,选择口服给药将更为方便,造成的应激反应也大大减小。
三、对重组转移因子(recombinant transfer factor,rTF)的研究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转移因子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但传统的转移因子制备方法成本较高,来源不稳,并且从动物脾脏或淋巴细胞中获取转移因子,存在已知或未知病原污染的危险。因此研制重组转移因子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重组转移因子的研制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按照常规方法提取粗提物,将粗提物通过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进行纯化,然后将纯化的有效成分,即起免疫增强作用的峰段进行氨基酸测序,根据氨基酸序列测定结果,推测其mRNA分子的5′端引物,3′引物采用oligo(dt),通过RT-PCR技术克隆出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亚克隆到适宜的表达载体,进行原核或真核表达,表达产物经过变性复性,最终经纯化后,添加辅剂形成重组转移因子产品。
四、转移因子在动物疾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自从发现转移因子以后,各国的研究人员对转移因子的临床应用做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在兽医临床上,转移因子在多种动物上已有许多应用的报道,如对牛、猪、鸡、犬均具有明显的效果。
王建文等用鸡柔嫩艾美尔球虫的已孢子化卵囊对70日龄罗曼鸡进行滴鼻免疫。20天后取脾,用透折法制备特异性转移因子(STF),经口服证明对鸡生长发育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马凤龙等将鸡脾转移因子与鸡新城疫、法氏囊、减蛋综合征疫苗同时应用后,以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监测细胞免疫应答,血凝抑制试验监测体液免疫应答。结果表明,试验组的细胞应答能力和血清抗体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说明转移因子与疫苗同时应用具有协同作用,可显著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增强疫苗的免疫效果。
1999年郭定宗等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分两次接种猪,取其脾脏制备特异性猪传染性胃肠炎转移因子,试验结果表明,猪传染性胃肠炎转移因子能非特异性地增强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孔庆波等对猪转移因子、犬淋巴细胞转化增殖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犬淋巴细胞浓度为5×106个/毫升,植物血凝素(PHA-P)为12.5微克/毫升,犊牛血清(FCS)为10%时,淋巴细胞增殖效果最佳。在最佳培养条件下,猪转移因子浓度在0.195~25毫克/毫升时,对淋巴细胞转化增殖均有明显促进作用,猪转移因子单独或与PHA-P共同作用时对淋巴细胞增殖的最佳刺激浓度均为1.56毫克/毫升,且猪转移因子单独作用于淋巴细胞的效果优于与PHA-P的协同作用。试验结果证实,异源TF对犬淋巴细胞增殖有良好的刺激效果。
郭宝福等用猪脾转移因子治疗159例奶牛乳房炎的效果进行观察,经统计学处理后,用药后与用药前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O.01),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1.2%,表明应用转移因子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重组转移因子(rTF)在体外以MTT法对猪、牛、羊等动物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以及鸡、鸭脾脏淋巴细胞进行转化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重组转移因子(rTF)具有诱导淋巴细胞转化和增强淋巴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活性的作用。重组转移因子(rTF)对已有基础免疫的青年鸡进行临床攻毒试验,攻毒前使用rTF攻毒时,同时使用rTF和攻毒发病后使用rTF三组进行研究,发现以攻毒前使用效果最佳,对比各组临床症状表现,剖检病理变化,试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从而表明重组转移因子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和治疗作用。
近年来,畜禽一系列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给全球造成了巨大损失,直接威胁着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与此同时,食品的生物安全已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提倡绿色食品,限制抗生素的使用,加强食品中药物残留检测等,使传统防治畜禽疾病的方法面临新的挑战。重组转移因子是一种具有较强免疫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物质,吸收快,作用迅速,无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不造成药物残留,是一种新型、高效、安全的生物药品,在临床上应用于动物疾病的防治,具有广阔的前景。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