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危害及防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8-04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389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引起的一种极为复杂,呈多临床类型表现的疾病。自1946年olafson等首次报道以来,本病在世界各国都有比较普遍的发生和存在。尤其养牛业发达地区,这种疾病的发生更为严重,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省也有本病菌发生的报道,这对我省养牛业构成严重危胁。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与猪瘟病毒及羊边界病毒有密切关系,根据分离的病毒在细胞培养中的表现分为两种生物型:致细胞病变性生物型(CP型)和非致细胞病变性生物型(NCP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可以感染的动物种类较多,牛、猪、羊、鹿等都可被感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能传播本病。感染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妊娠母牛可以透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流产及犊牛的先天损失,也可能产下貌似正常的持续性感染的动物,便形成母性持续感染家族。持续性感染是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在自然环境中维持存在形式。

易感牛感染病毒后,大部分呈亚临诊型,出现轻热及白细胞减少,随后出现血清中和性抗体。急性型病牛呈现轻度的沉郁、食欲不振,腹泻口鼻分泌物增多,偶见口腔糜烂或溃疡的病变,病牛排出低浓度病毒,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病毒对宿生的免疫抑制作用是导致重症疾病的诱因,其结果是损害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其他病原体的致病性。 持续性感染是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动物的一种类型,非免疫妊娠母牛感染NCP型BVDV后,病毒能够穿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妊娠早期胎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不能识别外来的NCP型BVDV,这种胎儿生后呈持续性感染,体内短乏抗BVDV的抗体,表明犊牛对BVDV有免疫耐受性。当持续性感染牛再次感染抗原性相似或同源的CP型BVDV时,就引起粘膜病,由于CP型BVDV与NCP型BVDV的抗原性相似,持续性感染动物不产生抗CP型病毒的中和抗体,这样导致粘膜病发生,再感染的CP型病毒的来源可能是外源的,也可能是内源的。

本病诊断一般根据症状,结合流行情况,了解牛群的各方面情况,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是诊断该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对牛群诊断可利用血清学检查。 在防制方面,还是要以预防为主,防止对引进病牛,特别是持续性感染牛。国外资料表明进行疫苗接种可以减少损失,但妊娠期不能进行接种。

概述 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BVD)或者牛粘膜病(MD),是由牛发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极为复杂、呈多临床类型表现的疾病。1946年由olafson等在纽约首次发现。本病在世界各国都有比较普遍的发生和存在,尤其养牛业发达的地区,这种疾病的发生更为严重,给养牛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我国在1980年,由解放军兽医大学从病牛的流产胎儿脾脏中分离到该病毒毒株,以后又在一些省市引进种牛中检出了感染牛,因处理不当使本病在全国蔓延。

病原体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是一种单股RNA,有囊膜的病毒,为黄病科瘟病毒属成员,与猪瘟病毒及羊边界病毒有密切关系。病毒大小在35—55nm之间,呈球状,对乙醚、氯仿和其他脂溶剂敏感。PH3.0以下易被破坏,56°C易灭活。在26—37°C放置24小时较原毒价降低10倍。BVDV在低温时稳定,冻干或-60°C的低温能保存多年。BVDV能在牛胎肾细胞、牛鼻甲骨细胞等细胞生长繁殖。分离的病毒根据其在细胞培养中的表现分为两种生物型:致细胞病变性生物型(CP)如C24V株,非致细胞病变性生物型(NCP)如NY株。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牛和带毒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带毒牛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包括鼻汁、唾液、精液、粪尿、泪液及乳汁均可分离出病毒。病牛急性发热期,血液中含有大量病毒,一般可保持21天,随着中和抗体的出现,血液中病毒逐渐消失,脾、骨、髓、肠系膜淋巴结和直肠组织含毒量较高。

传播途径:直接或间接接触均可传播本病。主要由于摄食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也可由于病畜咳嗽、剧烈呼吸喷出的传染性飞沫而使易感动物感染,另外通过运输工具,饲养用具或者通过自然界的某些宿生如鹿、羊、猪也可以传播本病。应用被病毒污染的其他疫苗或未经消毒的注射器,也可引起本病,带毒公牛能长期从精液中排出病毒,通过配种可传染给母牛。暂时感染或持续性感染的母牛可以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可引起流产及犊牛的先天损失,也可能产下貌似正常的持续性感染的犊牛,持续性感染母牛其后裔也常是持续感染牛,便形成母性持续感染家族。

易感动物: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牛都有易感性,特别是幼龄牛,急性病例中6个月至2岁牛较多。绵羊、山羊虽然自然感染,产生抗体,但很少有症状。美国的白尾鹿和驴鹿也有自然感染报道。近年来研究表明,BVDV可自然感染猪,并引起类似猪瘟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流行特点:大多数呈隐性感染。根据各国血清学的调查,牛群中有高度的感染率。本病在冬末和春天发生较多,新发病牛群呈暴发流行,发病后可获得长期坚强免疫,老疫区为散发。

发病机理及临床症状 1、急性病毒性腹泻 这种类型最为常见,通常发病率高,致死率低。大多数(70%以上)4岁龄以下牛的血清中都含有BVDV抗体,这种类型在自然条件下通常由NCP型病毒引起,病毒来源可能是持续性感染动物,接种含有BVDV的生物制品也可引起动物发生急性BVDV。CP型病毒亦可引起急性BVD,但这种病毒在自然界很少。病毒入侵易感牛的上呼吸道和消化道,在鼻、鼻窦、口、咽、喉、皱胃和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复制和聚集,然后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再经向心淋巴管和血液进入淋巴组织,在淋巴结、脾脏,集合淋巴结增殖,摧毁生发中心,颗粒白细胞受抑制,发生综合性白细胞减少,同时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引起单核细胞增生。易感性的成牛感染BVDV后大部分呈亚临诊型,病牛可能一度出现轻微发热及白细胞减少,随后出现血清中和性抗体。在6月龄至2岁龄的牛中可能出现急性型,经5—7天潜伏期后,呈现轻度沉郁、厌食、腹泻、口鼻分泌物增多,偶尔可见口腔糜烂或溃疡的病变,奶牛表现产奶量下降,病牛排出低浓度病毒,感染后3—4周血清中检出中和性抗体并可持续几年。母年怀孕期间急性感染BVDV可引起犊牛持续性感染或早期死亡,重新吸收,流产,先天性异常和死胎。初生犊牛急性感染BVDV主要表现为温和型,被动获得的体液免疫似乎能保护犊牛免遭病毒感染。BVDV急性感染通常呈温和型,但近年来大量的田间观察及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感染类型也可引起本病的严重暴发,这可能是出现了强毒力的BVDV,或者是BVDV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增强了其他病原体的致病性。 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是BVDV急性感染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后果是损害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其他病原体如副流感病毒3型、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冠状病毒,轮状病毒、巴氏杆菌、沙门氏杆菌球虫致病性。病毒对宿主的免疫抑制是导致重症疾病的诱因。免疫抑制是否导致疾病发生有赖于宿主、环境及传染源之间复杂交互作用的变化。如饲养管理及环境条件不适宜,且与各种病原体接触,则可促使继发性疾病严重流行。BVDV主要侵害消化道,对淋巴网状组织也有强亲和作用,感染后能见有淋巴结及脾脏的坏死灶,淋巴结皮质及髓区界限消失,以及淋巴组织萎缩。BVDV感染动物引起免疫抑制主要通过抑制干扰素产生,降低外周淋巴细胞对各种有丝分裂原的应答,降低循环B细胞及T细胞的绝对数以及T细胞的百分率。损害体液抗体产生,降低单核细胞的趋化性,改变嗜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损害外周淋巴细胞的免疫球蛋白的分泌,诱发自发性菌血症,损害血液对细菌的清除,有助于其他嗜肺性病原体的继发感染等。 BVDV持续性感染牛和新近感染BVDV形成免疫应答的健康牛都能损害嗜中性栏细胞的功能,但这种损害在两者是不同的。BVDV减毒活疫苗实验条件下对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有损害作用,进而发挥其免疫抑制作用,这提示应激牛避免使用减毒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持续性感染是BVDV感染动物的一种类型,也是BVDV在自然环境中维持存在的形式。非免疫妊娠母牛感染NCP型BVDV后,病毒能够穿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妊娠早期胎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不能识别外来的NCP型BVDV,这种胎儿生后呈现持续性感染,体内短乏抗BVDV的抗体,表明犊牛对BVDV有免疫耐受性。妊娠100天后发生免疫耐受是一种少见的转归,但妊娠125天仍能发生。这种持续性感染动物的免疫耐受是高度特异的,当再感染抗原性不同的BVDV仍能呈现免疫应答。由于持续性感染是通过母畜垂直传播的,持续性感染母牛其后裔可能仍是持续性感染牛,而且可终生带毒、排毒。用CP型BVDV实验复制持续性感染的犊牛尚未成功,因此认为持续性感染只能由NCP型BVDV引起。 持续性感染的最大危害是:它是BVDV的重要贮主。多数持续性感染动物外观健康,健康牛群中引进持续性感染牛后,往往发生繁殖障碍,发病率增加,持续性感染牛最终结局是死于粘膜病。 粘膜病是以严重的症状,低发病率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一般6月龄至2岁间牛散在发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粘膜病的发生与牛的免疫耐受与持续性病毒感染有关。粘膜病是由于持续性感染牛再次感染抗原性相似或同源的CP型BVDV的结果,再感染的CP型病毒的病源可能是外源的,也可能是内源的。实验条件下,用CP型BVDV再感染持续性感染动物可引起粘膜病,其症状一般出现在感染后几天到数月,但只有当再感染CP型病毒与NCP型病毒组合正确时或抗原相似时,才可诱导出临床疾病,持续性感染动物接触非配对的CP型BVDV也可能不发病。对一定数量粘膜病病例的研究表明,NCP型病毒和CP型病毒与中和作用有关的病毒囊膜蛋白在抗原上相似,在这种抗原性相似的情况下,持续性感染动物不产生抗CP型病毒的中和抗体,这样即可导致粘膜病。Brownle等应用分离自不同的MD病例的致细胞病变株对持续性感染动物进行功毒后2-3周与同源病毒攻毒不同,它不引起MD但产生抗异源病毒的免疫应答,表明异源毒能够被抗体识别且不被免疫系统所耐受,进而证实了机体对持续性感染所引起免疫耐受的精确机制和解释某些持续性感染动物体内存在抗BVDV抗体的原因。 急性粘膜病的特征是发热、沉郁、腹泻、脱水、白细胞减少及出现临床症状后几天生死亡。病理上以口腔、食道、前胃、真胃、和肠粘膜糜烂特征,有些病例发生蹄叶炎,流泪及角膜水肿,有时见粘膜液化脓性鼻汁。

漫性粘膜症:少数粘膜病病牛在急性期内示死亡而转为慢性,特征是食欲不振,进行性消瘦及发育不良,间歇性腹泻,剖检动物呈典型的粘膜病溃疡病变。

诊断 根据症状,结合流行情况,了解牛群的各个方面情况,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但是引起牛腹泻和口腔病变的疫病很多,特别注意与牛瘟恶性卡他热、兰舌病等鉴别。

实验室诊断 病毒分离是诊断该病的一种基本方法,通过与已知抗体的中和试验和牛病毒性腹泻荧光抗体检查,都能鉴定出培养的病毒,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技术也可用于检测细胞培养中的病毒。 对牛群的诊断,可利用血清学检查,如中和试验,免疫琼公里扩散反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荧光试验,补体结合反应等。

防治 国外对牛病毒性腹泻非常关注,我国也必须加强对本病的防制措施。

一检疫:对进口牛应严格检疫、国内及省内调运种牛也要严格检疫,防止疫牛引进,特别是防止引进持续性感染的种牛。

二感染牛应在疫区中加强饲养管理,对症治疗,减少损失,并投喂抗生素等药物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定期对饲养工具及其环境消毒,感染牛的乳肉加温处理后方可出场。限制外来人员进入牛场,减少应激作用特别是断奶及转群等时间。

三疫苗的应用 适时进行疫苗接种可以减少损失,但应注意妊娠期不能接种。

四在有条件情况下,发现病牛扑杀是较理想办法。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