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动物生物基因工程制剂在猪病防治中的应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13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436

动物生物基因工程制剂在猪病防治中的应用

自从重组人胰岛素问世以来,基因工程制剂异军突起,目前国内外已研发成功约50多个品种广泛用于治疗癌症、肝炎、糖尿病、发育不良、遗传性疾病,以及一些疑难病症上,起到了化学药品难以达到的治疗作用,因为这些生物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集中体现了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与药学的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大连三仪动物药品公司针对我国养猪业中猪病发生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全力研发了一批生物基因工程制剂,并推向了市场。经几年来在猪病临床上使用证实,已取得了满意的预防与治疗效果,得到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本文就此作一简介,供同仁们参考。

1、猪用干扰素(IFN)

干扰素是机体受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活性的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糖蛋白(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在正常机体的脾脏、肝脏、肾脏、外周血淋巴细胞和骨髓中都可以检出。干扰素根据抗原性的不同,人类细胞诱生的干扰素分为IFN-α、IFN-β和IFN-у,每种又可分为若干亚型。IFN-α和IFN-β,抗病毒作用强于免疫调节作用。T细胞产生的IFN-у主要起免疫调节作用,可作用于机体的多种免疫细胞。病毒、细菌内毒素、原虫、人工合成的双链RNA等诱生剂均可诱导干扰素的产生。

1.1、作用机理

1.1.1、抗病毒作用:干扰素作用于动物机体细胞内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传导等一系列的生物化学过程,启动基因合成抗病毒蛋白,即翻译抑制蛋白(TIP),该蛋白能切断病毒mRNA与宿主细胞核糖体结合,抑制病毒蛋白质的翻译,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即阻断病毒的繁殖,起到抗病毒的作用。同时,还能抑制病毒DNA和RNA的合成。病毒本身没有独立的生活酶系统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没有核糖体),所以只有进入细胞内,依靠动物机体细胞的酶系统和核糖体,才能生长与繁殖。如果动物机体内正常细胞经干扰素作用后产生抗病毒蛋白,病毒就不可能在动物机体内生长与繁殖,使其失去生存的空间。

1.1.2、免疫调节作用:①调节免疫监视功能;增强自能杀伤细胞(NK细胞)和杀伤细胞(K细胞)的杀伤活性,这种杀伤性的调节具有种属特异性,猪干扰素只能增强猪NK细胞的杀伤性;②调节免疫防卫功能;低浓度干扰素可明显促进B细胞分泌lgG抗体的功能,增强组织相容抗原和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FC受体的表达,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消毁能力;促进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调节免疫自稳功能,降低应激反应等。

大剂量使用干扰素,在细胞免疫方面能抑制T细胞增殖,主要是DNA合成受阻;影响迟发型变态反应及异体组织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在体液免疫方面,可抑制初次抗体反应和再次抗体反应,既可抑制lgG的合成,也可抑制lgE的合成与释放。

1.1.3、抗肿瘤作用:干扰素能抑制肿瘤病毒的增殖、肿瘤细胞的增生;改变肿瘤细胞表面的性能、诱发新的抗原,从而易被免疫监视细胞识别,并加以排斥;通过免疫调节作用,可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如激活巨噬细胞,增强NK和ADCC效应。

1.2、猪用干扰素在猪病防治中的应用。

主要用于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感染、口蹄疫、猪瘟、兰耳病、圆环病毒II型感染、伪狂犬病、猪流感、水疱病、细小病毒病等的防治,特别是与猪用转移因子协同使用,对猪的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防治效果更佳。

1.2.1、使用方法:每40公斤体重肌肉注射1毫升,每日1 次,连用3天,重症加量2-3倍。与猪用转移因子联合使用,应用灭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分别肌肉注射。

1.2.2、预防与治疗方案

1.2.2.1、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病的治疗:按使用治疗量肌注干扰素,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肌注复方穿心连注射液或双黄连注射液或痢菌净或氟哌酸或其他止泻消炎的制剂,每日1-2次,连用4天,并改饮电解质多维7天。

1.2.2.2、兰耳病、圆环病毒II型感染、非典型猪瘟、伪狂犬病、猪流感的治疗:按使用治疗量肌注干扰素,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配合肌注复方灵芝多糖注射液或复方黄芪多糖注射液或复方柴胡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1亳升,每日1次,连用3-4天。国为干扰素对病毒只有抑制作用而无杀灭作用,对已经形成的病毒无作用,治疗时必须要配合使用抗病毒的药物。同时,由于上述病毒性疾病常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使病性复杂化。因此,在治疗中还要针对病情选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塞呋、替米考星、氟苯尼考、强力霉素、阿莫西林、磺胺类药物,以及清开灵等,配合治疗,可经注射或饲料加药的方法用药,即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在进行上述治疗中,为了增强疗效,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应使用转移因子配合治疗,每100公斤体重肌注1毫升,每日1次,连用3天,可使病猪很快康复,并能减少病后僵猪的发生。

1.2.2.3、猪口蹄疫的治疗:干扰素配合转移因子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配合肌注复方灵芝多糖注射液或复方黄芪多糖注射液,并与防止急性心肌炎药物,如天王大败毒注射液或五毒康注射液联合使用,每日1-2次,连用3天,可明显的提高疗效,减少死亡。

1.3、使用干扰素注意事项

1.3.1、由于干扰素能抑制病毒的复制与繁殖,因此使用干扰素后,96小时之内不要给动物接种弱毒活疫苗,以免影响免疫效果。灭活疫苗(油剂苗)可与干扰素同时使用,但不要混合注射。

1.3.2、稀释干扰素要用灭菌的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不要使用酸碱性溶液和葡萄糖盐水作稀释剂,否则失效。

1.3.3、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及仔猪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

1.3.4、启用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一次用完,以免失效。解冻溶化后不要再进行冰冻,可放于4℃冰箱中保存,3天内使用完。

1.3.5、干扰素虽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但又具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一般在同种细胞中生物活性最高;同时不同的病毒,同一种病毒的不同血清型中对干扰素的敏感性也不相同。

2、猪用转移因子(TF)

将预先用特异性抗原致敏的T淋巴细胞反复冰冻融解,再经过透析或过滤后,获得的一种低分子多核苷酸与低分子多肽的复合物,即为转移因子,属淋巴因子的一种。含有12个氨基酸,2-4个RNA(核糖核酸),分子量为700-5000,无抗原性,但具有种属特异性,动物的转移因子不能用于人类。

2.1、作用机理

转移因子进入动物机体内通过核酸渗入受体的淋巴细胞,起着传递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信息的作用,现已证实,它能转移细菌、真菌、病毒、组织相容性抗原等的细胞免疫。受体接受转移因子后,2-24小时内产生效应,可持续数月至1年。转移因子能激活辅助性T细胞,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能诱导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在炎症局部集聚,发挥抗感染和抗肿瘤等作用;还能将免疫反应活性转移给正常未致敏的细胞,使之成为致敏淋巴细胞,从而扩大细胞免疫反应。能诱导干扰素(IFN)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产生;能修复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力,减少免疫抑制、免疫麻痹、免疫不全、并能降低免疫应激与其他应激发生的比例。

2.2、猪用转移因子在猪病防治中的应用

2.2.1、使用方法:每100公斤体重1毫升,每日1次,连用3次,重症加量。与干扰素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2.2.2、预防与治疗方案。

2.2.2.1、预防

转移因子可以将免疫反应活性转移给正常未致敏的免疫细胞,使之成为致敏淋巴细胞,提高细胞的免疫效果,具有免疫增强剂的功能。因此,在临床上给猪免疫接种疫苗时,加入转移因子,可有效的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如按免疫程序给猪接种猪瘟弱毒疫苗,加入稀释后的转移因子与疫苗混合肌注,使猪瘟抗体产生快、抗体水平高、抗体持续时间长,明显的增强其疫苗的免疫效果。当发生猪瘟时,用10-12头份猪瘟弱毒疫苗加转移因子(小猪0.5毫升、大猪1-2毫升)混合肌注,2天即可控制疫情。给猪接种O型口蹄疫灭活浓缩疫苗时,同时分开肌注转移因子,也可收到增强疫苗免疫的效果。

由于免疫抑制性疾病如兰耳病、圆环病毒II型感染、伪狂犬病及猪气喘病等抑制动物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干扰疫苗的免疫应答,产生免疫麻痹,导致免疫失败。如在接种疫苗的同时使用转移因子,可激活被免疫抑制性疾病所抑制的免疫细胞,使其恢复免疫功能,可有效的减少免疫抑制与免疫麻痹的发生。故转移因子可用于预防与治疗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

仔猪断奶前3天,每头肌注0.2毫升转移因子,断奶时可有效的控制断奶应激,饲料应激、营养应激及环境应激的发生。

2.2.2.2、治疗:转移因子用于治疗猪兰耳病、圆环病毒II型感染、非典型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病、猪流感、传染性胃肠炎及流行性腹泻等,应配合中药抗病毒制剂及广谱抗生素进行综合治疗,其治疗方法请参照干扰素对病毒性疾病治疗方法实施。

猪呼吸道病综合征、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气喘病、大肠杆菌病的治疗,可按规定剂量肌注转移因子和排疫肽,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针对病情选用清开灵注射液或复方板兰根注射液或复方穿心莲注射液,以及抗生素类如支原净、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头孢塞呋、长效土霉素、克林霉素等配合治疗,每日1次,连用4天。咳嗽与气喘严重者加注冰蟾熊胆注射液或复方蒲公英注射液或喘力克注射液等,每日2次,连用3天。临床治愈后,为防止疾病反复,应有针对性的在饲料中或饮水中添药,使用7-10天。

2.3、使用转移因子注意事项

2.3.1、转移因子用灭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后可与弱毒活疫苗混合1次肌注,但不要与灭活疫苗(油苗)混合注射,可分别肌注。

2.3.2、转移因子不能与酸碱性溶液或葡萄糖盐水同时注射,否则影响药效。

2.3.3、母猪妊娠期,哺乳期及哺乳仔猪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

2.3.4、药品启开后1次性用完,如有污染严禁使用。

3、排疫肽(lg)

排疫肽为免疫球蛋白制剂,是针对特定抗原的抗体。

3.1、作用机理

排疫肽含有高浓度的免疫球蛋白,包括lgG、lgA、lgE、lgM、lgD。LgG在免疫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具有抗病毒、抗外毒素等多种活性;lgA作为主要免疫球蛋白,在保护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乳腺、五官等粘膜器官免受细菌与病毒的入侵起关键作用,并和lgG一起凝集颗粒抗原,中和多种病毒粒子,对增强猪的免疫能力具有重要作用;lgE、lgM、lgD等起抗原受体作用,可介导宿主细胞免疫。因此,给动物注射免疫球蛋白就是增加其特异性抗体,直接加强机体的免疫能力。排疫肽中免疫球蛋白的含量远远高于高免血清中所含有的能发挥作用的免疫球蛋白,因此可用于许多疫病的预防与治疗。

3.2、排疫肽在猪病防治中的应用。

3.2.1、使用方法:每50公斤体重肌注1毫升,每日1次,连用3天,重症可加量。

3.2.2、预防与治疗方案

3.2.2.1、预防:仔猪1日龄与7日龄,每头肌注排疫肽0.2毫升,可增强仔猪的抗病力,提高仔猪的成活率,降低大肠杆菌病及水肿病的发生。仔猪断奶前3天,每头肌注排疫肽与转移因子各0.2毫升,转群时可明显的降低由于断奶应激而诱发的圆环病毒II型感染、兰耳病、非典型猪瘟、伪狂犬病、猪流感、气喘病、传胸及呼吸道病综合征的发生。仔猪体质差、消瘦、发育不良、生长缓慢时,使用排疫肽并配合转移因子肌注3天,每日1 次,可有效的促进猪只的胃肠消化功能,增进食欲,减少僵猪的发生;母猪产后不食,体质差,使用排疫肽与转称因子肌注,每日1次,连用2天,立即精神好转,恢复食欲。

3.2.2.2、治疗:对兰耳病、圆环病毒II型感染、非典型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及猪流感等病毒病的治疗,可用排疫肽配合转移因子或干扰素,与抗病毒中药制剂和抗生素联合用药进行综合性对症治疗,其方法可按干扰素和转移因子治疗方案实施;对猪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猪丹毒、猪肺疫、猪水肿病及弓形虫病等的治疗,以排疫肽联合转移因子,每日1次肌注,连用3天,配合选用血虫净,清开灵、红弓链康、长效土霉素、强力霉素、阿莫西林、强力水肿消、头孢塞呋,以及磺胺类药物等进行综合性对症治疗方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不明原因的高热、精神食欲不佳的猪只可使用排疫肽联合转移因子,每日肌注1次,连用3天,同时配合肌注柴胡注射液或板兰根注射液或穿心莲注射液或大青叶注射液,每日1次,连用4天,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使疾病不会出现反复;生产母热夏天发生热应激时也可使用此法进行治疗,可使母猪尽快恢复生产性能。

猪无名高热综合征的治疗:排疫肽加转移因子肌注,每日1次,连用2天;第3天改注猪用干扰素,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配合肌注柴胡注射液或板兰根注射液或双黄连注射液及头孢噻呋或复方强力霉素或土霉素等广谱抗生素,每日1次,连用5天;口服电解质多维加葡萄糖粉和黄芪多糖粉1周。

母猪“低温症”是由于营养失调,体内热量不平衡而引起的,体质虚弱及应激是诱因。立即肌注排疫肽与转移因子,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肌注安那加与0.1%肾上腺素各1次,口服红糖水,可立即康复。

母猪产后无乳,是由饲料营养不全,内分泌失调,乳腺发育不良而引起的,可肌注排疫肽与转移因子,每日1次,连用3天,同时肌注催乳灵注射液1~2次,疗效良好。

3.3、使用排疫肽注意事项

3.3.1、使用排疫肽时可与转移因子、抗病毒药物与抗生素同时应用,但不能混合注射;与干扰素联合使用,先注射排疫肽,后使用干扰素,疗效更为可靠。

3.3.2、排疫肽可使用于猪只的各个生长阶段,对妊娠母猪与哺乳仔猪无毒副作用。

3.3.3、本品严禁与酸碱性溶液和葡萄糖盐水混合使用。

3.3.4、使用前充分摇匀,启开后1次性用完,如有污染不能使用。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