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兽药技术 » 新药研发 » 正文

中药研究思路4点建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1-14  来源:中国兽药114  浏览次数:428

  上世纪末曾有人提出我国的中药产业将成为本世纪的"朝阳产业",口号甚是鼓舞人心。但结合我国中药产业的现状分析,却不容乐观。想在本世纪的头几年达到蓬勃兴盛的状态可能还有很大差距。问题在哪里?笔者以为,除了中药生产企业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外,关键还在于针对中药学本身的研究没有取得明显的突破性进展,如中药新药研究、剂型改革、制剂工艺研究等等,多是借用现成的西药研究理论、思路和方法。以致我国有关中药研发的政策、法规及研究者的观念、思路和方法都处于徘徊不定的状态,也就是中药现代研究还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就几个观念上的问题,略陈管见。

"中药"之所以区别于"西药",是因为它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运用的。这一观点在近几年的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共识。如果离开了中医体系,即便是从天然植物中研制出来的药物,似乎也不能称为中药。可见,中药研究的基础就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医药理论体系是在中医长期、大量的用药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中医对药物性能的理性认识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反应中归纳、概括出来的。粗看起来,这里面的经验性成分较多,故常被有些人贬为不科学。其实不然,中药学理论决非是从偶然事件中感悟到的。追溯历史,对中药的有关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其间不断被深化、完善、提高、升华。大量的临床病例是这一过程赖以存在的基础,源源不绝的资料为这个过程提供了养料。即使是用现代的观念来看,也是符合统计学一般原则的,故至今中药学的有关内容仍然被大量的临床实践反复证实。如此看来,如果现代的中药研究偏离这个基础,即使是得到一些结果,那也未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例如,现在有不少人狭隘地理解现代中药研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中药自身的理论体系,刻意地去寻找某个有效单体化合物,将研究西药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奉为惟一的现代化武器,这样的成果还能是名符其实的中药吗?

故笔者认为,现代中药研究仍要还中药的原貌,否则会使我国丧失在世界药物学研究领域中的优势。但这并不是固步自封,一成不变,排斥所有当代科技进步和发展产生的成果,而是要立足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研究,遵守中药研究的自身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广泛引入现代科学思想、技术和方法,为中药的研究服务。

日本有学者曾指出:"中医学是’实态’--在现场进行验证的医学;……中医学以疾病反应为情报,是不脱离现场和具体的个体而作为一个整体掌握,是针对病人治疗;……"。一语道破,中医对药物作用认识的实验场所在病房,观察对象是病人,这就从根本上有别于西药的研究思路。因为中药在进入实验室研究前,其疗效和毒副作用的情况即是已知项,而西药则不然。目前,我国的许多中药在研项目的实验室研究内容,多是一些验证性或证实性实验。由于实验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种属差异巨大,一些在临床已经确证的东西,在动物身上却难以得到证实,更何况还有些只能在人体上才能观察到的反应,在动物身上就更无法重现了。学术界有关这方面的认识似乎分歧并不大,而根据有关的中药评审标准,动物试验通不过,研究的成果就会胎死腹中。有些评审标准亦存在忽视中药本质特色及研究规律的问题,以致现代中药研究的方向有些偏离自身轨道。对此,笔者认为在研究思路上应予以调整。

首先,应针对中药应用的现实状况,引入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加强对临床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研究。目前中医临床仍在大量使用饮片临时配方,原因在于中医师认为这样更能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的特色。但是关于中药饮片质量控制的问题,至今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临床常用的中药饮片中除少数有国家标准外,大多数是没有的,尤其是一些地方药材。由此产生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临床效果,人们对其可靠性也产生怀疑。

其次,要加强对中药已知效应临床观察规范的研究。如前所述,中医对中药效应的认识直接来源于临床,许多在研项目的方药效应已经被临床证实。但问题是,有关效应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常受到质疑。笔者以为,中医对中药临床效应的观察和评价还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规范。目前的观察方法和规则多是直接借用西医药的,其能否解决中医药临床观察中的所有问题还值得研究。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应该引起重视。

第三,要加强中医和中药研究人员在中药研究项目上的合作。既往的中医和中药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古人将这种关系概括为"医药不分家"。但随着现代中医药教育体制的变革,中医和中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就目前中医院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来看,中医专业的学生基本上不会认药,更谈不上对药材、饮片质量的知识。而中药专业的学生基本上不懂医,更谈不上用药治病,其直接后果是医药分离。如中药研究者的成果很难为中医所接受,中医的临床有效方药亦很难成为中药的研究对象。这种现状极大地阻碍了中药现代研究的进展,使许多中药研究者沿着西药研究的路线走下去,而中医师又会对临床用药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产生模糊的认识和错觉。

第四,应重视符合中药研究规律和特色的评审标准及市场准入规则的研究。笔者曾经接触到一些有关中药研究的指导性文件及成果评审的指标体系,总的感觉是比较多地引入了西医、药的内容,能够反映中医药特色及研究规律的东西不是很多,且最终评价结论也并非全建立在中医药的基础上。如药物的适应范围项中基本上是以西医的病名为主,中医辨证的内容常处于辅助地位,有的甚至舍弃。以致有些中药新药的说明书内容看似西药。可见,现行的一些关于中药研究的指导性文件和评审指标体系在导向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我国进入WTO的大好形势下,中药研究所面临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机遇,因为只有中国才有中药,入世为这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走向世界辅平了道路。问题是中药现代研究应走什么线路?笔者认为,按照西药的线路走下去,在这种形势下显然是行不通的。而目前中药的研究怎样进行才能更凸现它的特色,这在学术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也没有成形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因此,总结近几十年的研究经验,建立一套符合现阶段实际状况、更适合中药研究自身规律、能准确体现中药特色的指导原则和评审指标体系,就势在必行了,它将成为中国走向国际市场的规则的基础。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