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特种养殖 » 正文

兔皮肤真菌病的流行病学和诊断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8-15  来源:- 未知来源 -  作者:浩天  浏览次数:521
      摘 要:兔皮肤真菌病是危害养兔业的一类接触性皮肤病,该病给人类健康和动物生产带来严重危害。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尚未找到理想的防制药物。为了根除本病,提高诊断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一直以来,兔皮肤真菌病的检测以病原学方法为主,近年来,随着兔皮肤真菌病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其独特的优势显示其在未来控制兔皮肤真菌病中的诱人前景,为该病的诊断和防制带来了希望。文章就兔皮肤真菌病的流行病学和诊断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并指出了尚未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兔;皮肤真菌;皮肤真菌病;流行病学;诊断
     与许多农业技术一样,性控精液最终是让消费者受益。消费者继续以适当的价格享受高质量的乳产品。农业综合企业和生产者中,谁先应用新的技术,谁将获得最大的利润。该技术的成本包括购买分离仪、维持费、注册和额外劳务费等,我国一些公司已获得国外公司性控精液的代理权,并开始提供商业化的性控精液。中国种畜进出口有限公司、新疆金牛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美国亚达出口公司合资组建的XY种畜有限公司,将引进美国XY公司的精子细胞分类仪和技术,利用高产奶牛种公牛的性控精液,使母牛的出生率达到90%以上。此项技术的引进,对于加快我国奶牛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兔皮肤真菌病(Dermatophytosis)是一类传染性极强的人畜共患接触性皮肤病。本病主要侵害兔皮毛,出现皮屑增多、结痂、脱毛、渗出、毛囊炎及痒感等症状,严重的可引起兔营养不良、生长迟缓、饲料报酬降低等,直接影响兔毛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种兔的生产性能和仔兔的成活率,给养兔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兔皮肤真菌病的病原菌以皮肤真菌(Dermatophyte)为最重要,兔的主要皮肤真菌为毛癣菌和小孢子菌,均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丝孢菌目、丛梗孢科,其中小孢子菌属中的有些种已被发现其有性阶段,属于子囊菌亚门、不整子囊菌纲、散囊菌目、裸囊菌科的Nannizzia属[1]。皮肤真菌对外界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很强,对一般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不敏感,对干燥及日光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环境下可存活3个~4个月,在自然环境下可存活1年以上。孙融冰等报道[2],把室温条件下保存422 d的含菌病料再次接种培养基,仍然可以生长且具有较强的致病力。这主要是由于多数真菌能产生孢子,在不利环境下,孢子内的孢浆可以浓缩,孢壁增厚,变成厚壁孢子,以增强它对外界的抵抗力。
     由于兔皮肤真菌病可在人 兔之间进行传播,危害人类健康,因此,该病已受到国内外医学界和兽医学界的重视。众多学者对其病原学、流行病学和综合防制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系列成果,本文对兔皮肤真菌病的流行病学和诊断学研究进行综述。
    1 流行病学
     1.1 感染情况
     兔皮肤真菌病呈世界性分布,散发或流行发生。在一些发病兔场,仔兔生长速度下降20%~30%,发病率30%~100%,死亡率可达20%~40%,断奶后育成率下降25%~50%[3],给养兔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皮肤真菌在兔中的感染相当普遍和严重,Martino P A等[4]对意大利西北的Bregamo省一肉兔场真菌感染情况进行调查,检测结果表明石膏样毛癣菌的感染率为50%~70%。Galant S等[5]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兔被毛真菌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感染率为21.2%(28/132)。尼日利亚[6]和比利时[7]也分别有兔皮肤真菌病的流行。国内不少学者对兔皮肤真菌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庞淑华等报道黑龙江省伊春市某养兔场种兔感染皮肤癣菌的患病率达50%以上[8]。董世意等[9]报道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某獭兔场暴发皮肤病,导致仔兔的成活率低于70%,所产皮张残次品占60%以上,8个饲养员全部被感染。欧阳素贞等[10]对河南省安阳某兔场发病家兔的皮屑和被毛进行病原真菌分离,结果检出率为100%,发病率为11.07%(166/1 500),死亡率为26.51%(44/166)。宋友文等[11]通过对重庆江津市某农户饲养家兔的皮毛进行真菌学检测,结果发现由絮状表皮癣菌引起,其发病率为10%(15/150)。孙融冰等[2]通过对采自广东省7个发生皮肤真菌病兔场的146份病料进行真菌的分离培养,结果143份病料呈阳性。此外,河南省新乡市也有该病发生的报道[12]。
     上述资料表明,许多国家存在兔皮肤真菌的广泛感染,该病在国内的流行区域亦较广,不同地区兔皮肤真菌病的感染率不同,存在地区性差异,这可能与当地兔群的营养水平、兔场卫生条件及调查者采用的诊断方法不同有关。从国内外兔皮肤真菌病感染情况的资料可以看出,病原体随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一方面说明兔的皮肤病原真菌存在不同的菌种,另一方面说明不同地区兔皮肤真菌优势菌种有所不同。
     1.2 感染来源和传播途径
     病兔是皮肤真菌病的主要传染源[13]。本病可在兔 兔之间接触而直接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笼具、饮水、饲料等间接传播。如果兔舍饲养密度过高,感染病兔未能及时隔离治疗,与健康兔密切接触,则可引起疾病传播蔓延。并且该病可以在兔 人之间传播,尤其是一些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员,如饲养员、兽医和参与兔产品流通的人员。Nakamura Y等[14]报道了两例因与宠物兔亲密接触而感染上癣菌病的病例,采用杂交技术对CHS1(chitin synthase 1,甲壳素合成酶1)基因片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病人和该宠物兔分离出的致病真菌属于同一种属,Saito K等[15]、Kawasaki M等[16]也有类似的报道。因此,皮肤真菌病给公共卫生带来较大的难题。
    1.3 年龄和品种
    兔皮肤真菌病病原的感染与兔的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幼兔比成年兔更易感[9]。一般说来,年龄越小,患病后症状越严重,死亡率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兔的免疫功能逐渐增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会降低。本病的感染与兔的品种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不同品种的兔,如长毛兔、獭兔、肉兔等均可感染。
     1.4 季节性和发病部位
     多数学者认为兔皮肤真菌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拥挤、阴暗和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本病的发生。兔舍过于阴暗潮湿,加上炎热的气候,致使病原真菌大量孳生,而导致疾病发生。Efuntoye M O等报道[6],不同部位的兔体表毛样真菌菌群种类和感染率不同。孙融冰等[2]在病原调查与分离鉴定过程中也发现,不同种属的病原真菌所引起的症状和发病部位有所差异。这一特点对提高诊疗水平、采取有效防治方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等可对兔皮肤真菌病做出初步诊断,但确诊依靠对病原真菌的培养、分离与鉴定,以及采用免疫学技术检测抗原或抗体的方法。有的真菌可引起相应抗体的产生,虽然不能抵抗感染,但可以用于血清学诊断,免疫学技术已逐渐成为检测兔皮毛中是否存在特异性抗原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兔皮肤真菌病的检出率,且能区分病原真菌的类型、鉴别菌种,这对于控制传染源和疾病的流行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目前常用于兔皮肤真菌病的诊断方法有以下几种。
     2.1 病原学诊断
     (1)显微镜检查。用镊子或毛刷采集患部毛发置载玻片上,然后滴加10 g/L~20 g/L氢氧化钾溶液,加盖玻片,微热处理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欧阳素贞等[10]、宋友文等[11]和赵坤等[12]分别采用氢氧化钾湿标本片检查法对采自不同地区兔的病料进行了调查。同时,氢氧化钠湿标本片法也在兽医临床检验上得到广泛应用[8]。显微镜直接检查法具有简便、省时、省力等优点,目前,该方法被广泛用于兔皮肤真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初步诊断。但该方法存在镜检时易与能形成假菌丝的真菌混淆等弊病。现一般认为,要达到确诊,应同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诊断。
     (2)真菌分离培养检查。常用的分离培养基是沙堡弱葡萄糖琼脂,在培养基中事先加入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或放线菌酮等,以防止细菌生长。病料经30 ℃、48 h培养后,根据在培养基上形成的真菌菌落性状对真菌的属种进行鉴定。为了能观察真菌的某些特殊结构,还可将分离物接种于特殊培养基。采用该方法,欧阳素贞等[10]从河南省安阳某兔场病兔病料中分离出絮状表皮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孙融冰等[2]在广东省郊区某兔场病兔病料中分离出石膏样小孢子菌(Ⅰ型、Ⅲ型和Ⅴ型)、黄癣菌(许兰氏毛癣菌)及热带念珠菌,此外,还有2种病原尚未鉴定。该方法根据真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形态、菌落性状、色泽、生化试验和菌丝及孢子形态等来鉴定病原性真菌的属种,是国内外学者一致认同的兔皮肤真菌病确诊依据,已广泛应用于兔皮肤真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但某些菌株在培养时间长短、多次移种及培养温度的不同等情况下均可引起菌落形态、色泽和菌体变化,这些影响了病原真菌分离与鉴定的准确性。
     2.2 免疫学诊断
     Zrimsek P等[17]研究了自然感染真菌兔的体液免疫反应,采用聚丙烯酰胺十二烷基磺酸钠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eulph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 PAGE)方法显示出3个条带;应用免疫标记技术检测该患病兔血清中的IgG,显示出8个条带;采用间接ELISA检测自然感染真菌兔体液中的特异性抗体,发现该方法具有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的特点。目前应用免疫学方法诊断兔皮肤真菌病的报道较少,但由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操作简便且易于掌握,适用于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与诊断。因此,该方法具有潜在的推广应用前景。
     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Sadahiro A等[18]发现,患慢性皮肤真菌病的患者体液中的HLA B14(human leucocyte antigens,人白血球抗原)水平明显高于没有患该病的人,并认为,位于第6条染色体上的抗原HLA DQB1影响着慢性皮肤真菌病的发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兔皮肤真菌病病原种类分类学研究,可从遗传分子水平探明病原真菌的种系发生关系,从而进行更精确的分类。Fumeauxd J等[19]通过测定ITS1+5.6S+ITS2 rDNA序列的方法鉴定真菌的种属。PCR技术对于隐性感染或感染强度较低的病兔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4 致病性试验
      该方法主要用于进一步确诊经病原学诊断认为可疑的病例。方法是取纯培养7 d的菌落,用生理盐水制成孢子悬液,抹擦接种于健康兔皮肤,观察有无病变出现,如出现症状,从感染的部位回收接种菌。
      3 结语
      兔皮肤真菌病病情顽固,传播快,病因复杂,并可引起交叉和继发感染。迄今国内外学者已试用过多种药物治疗此病,但效果都不理想[20],主要表现为药物疗效缓慢、用药次数偏多、时间过长、工作量大,成本高,且所用药物只能控制症状,停药后疾病容易复发。因此,该病的预防就显得特别重要。据报道,皮肤真菌灭活苗[21]和皮癣双价灭活苗[22]等对兔皮肤真菌病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但尚未广泛推广应用。皮肤真菌病的免疫比较复杂,既有体液免疫,又有细胞免疫,还有未确定的免疫因子,对于其免疫机理还需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尚无可值得推荐的预防方案。只能从严格控制引种和加强饲养卫生管理等来控制本病的发生。
      鉴于皮肤真菌病不仅对兔本身危害很大,而且还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皮肤真菌病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国内医学已经基本摸清了我国人的皮肤真菌病病原真菌的种类、数量、流行地区和流行趋势,国内兽医学对兔皮肤真菌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药物治疗以及综合防治等方面。众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为皮肤真菌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人畜皮肤真菌病研究的广泛而深入的开展。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皮肤真菌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某些方面尚存在差距,譬如,我国兔被毛常见腐生真菌的种类、流行特点等,皮肤真菌病的感染情况等尚无系统资料,兔皮肤真菌病发病机理、致病真菌的致病性与皮肤微生态之间的关系等尚未阐明清楚,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