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业的体制
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生猪生产、流通、消费和市场调控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至关重要。
2、猪场老板的一些观念误区
猪舍建设不合理
在建筑布局上,只关心成本和棚舍利用率,只注意在建筑上的方便,而没有结合实际生产,在布局上没有贯彻“全进全出”的思想,导致一旦猪群发病无法在短期内切断病原。这个问题主要发生在老旧猪场上。这些猪场一般产房偏大、大保育,甚至限位栏、产房、保育都在一个大猪舍内,给疾病的防控带来不便,因此不能留有“多功能”的猪舍建设思想。
“盲目”引种
许多猪场引种片面追求品种的体形外貌,而忽视疫病问题,不了解种猪的免疫状况,到处引种,引种后没有一套完备的隔离饲养制度,结果往往引种到哪里,疫病发到哪里,每引种一次,就给猪场带来一次疾病风险。
轻信药商与专家的意见
忽视实际生产情况,或病急乱投医,把所有专家的意见当做神丹妙药,缺乏主观判断能力。最了解猪场、猪群情况的不是专家,或许也不是老板,也不是厂长,而是猪场的饲养员!因此要与饲养员保持良性沟通,可建立猪场异常情况及时反馈机制,猪场最怕饲养员发现有问题而不上报,等到“掩饰”不住才通知兽医、厂长。
在疫病控制上,把疫苗当做灵丹妙药
认为只要接种了疫苗就万事大吉,甚至把疫苗当作药物来治疗。实际上,不同疫苗的保护效力不同,并且很多因素也会影响免疫接种的效果,如接种部位、接种深度、使用的针头、稀释、使用过程控制、疫苗储存运输环节等。所以疫苗接种到位,猪场疫病相对平稳,但并不能彻底消灭疾病。预防用药与治疗用药不分,造成滥用药物现象的产生。甚至遇到疫情时,顾虑自己的面子,重视政府扶持体系的政策,隐蔽了疫情的动态,阻断以及封闭同行之间的交流,导致延误诊治时机,造成疾病一发不可收拾。
在防疫上,缺乏持久有效的制度化管理措施
许多猪场在防疫上,缺乏持久有效的制度化管理措施,如人员流动、拉猪车辆消毒等意识淡薄。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今天有病了,马上采取消毒、投药等措施,而平时则很少采取相关措施,抱侥幸的心理。
成本考虑太多
在成本考虑上较多,能省则省,导致猪场内疫病好一段时间,又会重新发病。目前养猪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成本控制相当重要,但相对于成本更要重视效益,注重投入产出比,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饲料管理
在饲料营养管理上,对添加剂、预混料相对较重视,而对饲料原料部分的质量把关相对不严。
对霉变饲料引起的疾病缺乏足够的重视,对细节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许多养猪老板认为肉眼看到霉变(即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才认为有霉变,殊不知缺乏肉眼所见并不等于无霉变。如脱肛、阴户红肿等一系列异常特征,均认为是饲料霉变因素引起的。
环境卫生
在卫生、环境控制上,常常顾此失彼。如夏秋季节重视防暑降温时,往往忽视气候突变对不同日龄的猪采取不同的措施。近年来,很多猪场接种T-P 二联苗,发现腹泻仍然控制不住,除了疫苗保护力达不到100%因素以外,温度控制仍不到位,产房和保育舍温度偏低,强调了通风,而忽略了保暖;但在冬天,需要重视保温,兼顾通风,如安装地热、设置保温炉等措施。对初生仔猪保温及猪舍内温、湿度的控制方面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如,在冬春季节,往往重视了防寒保暖工作,而忽视了通风换气,致使猪舍内有害气体的增加,导致猪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
脱离实际,追求规模
片面追求规模,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缺乏单位效益分析、长期利润的核心观点,忽视了管理、猪场的环境、猪群的健康水平、制度(方案)执行的力度、机械的操作程序、动态应变的思维等细节的思考,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中的控制,尤其是人员管理。
3、人才供需不平衡
猪场的环境人所共知,而且多数猪场实行封闭式管理,娱乐、生活、福利及待遇等条件无法得到保障,在规模化猪场内从场长到饲养员大部分存在严重短缺状态,或者大部分是“人才”而非人才,作为企业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人才是关键。大多数养猪老板反应“养猪的人才太难找了”,与此同时,猪场里具有较高学历的人才非常少,学历高的能在猪场坚持3-5年以上的更少,大部分人才从事了动保、饲料行业。
4、现场管理的要素
在企业管理中,许多老板认为养猪很简单,不尊重员工,只考虑用人的成本,忽视人员的素质及技术水平,缺乏对自己、技术场长及员工三角关系的正确认识,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不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