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只的生产性能受遗传及环境两方面作用的影响。环境是指围绕着鸡体周围的空间及其它可直接、间接影响鸡只生长、发育、繁殖、肥育和健康的一切外界条件和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1.物理因素
空气温度、湿度、气流速度、气压、降水、太阳辐射、光照、噪声等。
2.化学因素
空气中各种气体成分(如O2N2),鸡舍中的有害气体(如CO2、H2S、NH3等),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SO2、HF等)以及饲科、牧草、水质、土壤中所含的营养成份或混入的有害物质.
3.生物因素
细菌 、 病毒、 寄生虫以及鸡只群体间的关系。
4.认为因素
对鸡群所采用的饲养、管理和利用方式、方法等。
环境的各个因素,通常是共同作用于鸡体产生综合的影响,如产蛋性能受到光照、温度、空气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在一定时期总是某个环境因素起主要作用的。鸡体也可改变环境状况,它可使环境温度升高,有害气体增多等,总之鸡体与环境之间,是有机地、综合、相互作用的。
外界环境因素又是经常变化着的,只要变化是在一定的范围内,鸡体可以进行正常的调节以适应变化着的环境;如果环境条件变化过多或过大超出其适应能力,鸡只的生产性能就要受到影响,健康就受到损害,甚至会导致死亡。特别是现代生产鸡群较大,并向高密度集约化饲养方向发展,环境与鸡体的关系更为密切,对鸡群的生产性能影响更大。因此,了解并研究环境因素对鸡的影响,尽可能特环境改善到适应的程度,已是现代养鸡生产所必不可少的科学管理内容之一。
空气温度
空气温度是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气温的高低表示空气中能量的多少,气温高即表示空气中热能多,空气中热能来源于太阳辐射热,当日出后太阳光直射到地面,其热能使地面增温,地面再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把热能传给空气,使空气得到热量而增温,这是空气热量的主要来源,下午2时左右,气源达最高,在日出前最低,每日选择等时距的4次温度的平均值为日平均温度,气温尚有季节性的变化,在我国一般一年中一月份气温最低,七月份最高。
鸡舍内温度的来温主要是辐射热,外界气温以及鸡体散发的热。密闭式鸡舍如保温隔热性能良好,冬季可有效地保存鸡体散发的热能,夏季可减缓舍外高温对舍温的影响;开放式和半开放式鸡舍,舍内外气温相差不大,舍温基本上随季节和昼夜的温度变化而变化。
一体温
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温度,一般用直肠温度来代表体表温,测量时使温度表的感应部位伸入直肠深部,约5厘米,如过浅温度较低,不能代表身体深部的温度。在气温一般较体温较低的情况下,皮肤表面温度(皮温)较体温为低,并受外界温热条件影响而变化。成年鸡的直肠温度范围为40.6℃-41.7℃,刚孵出的雏鸡,绒毛潮温时,体温不到30℃,以后逐渐升高,2—3周时达到成年鸡的水平。
鸡为恒温动物,在外界气温变化情况下,体温可保持相对稳定.但昼夜间有明显的节律性。成年鸡体温夜间12时最低(40.3℃),在下午5时最高(41.6℃),这个变化幅度与其活动、光照、温度等有密切关系。
( 二)热调节机能
鸡体通过代谢过程将饲料化学能转化成热能。这些热量须维持鸡体的各项功能正常进行,如体温、呼吸、心跳以及生产的进行等。在这些生理活动正常进行时还需要将其余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在环境温度较低时,鸡体必须依靠产生较多热量来维持体温,而在高温下则将其产热量控制在最低水平,否则过多的热量难以散发。在冬季,鸡体颧抖则增加产热。群饲鸡在低温下产热量较单饲鸡少,这是由于群饲鸡可相互拥挤,减少散热而积,而在高温下则相反。产热量还与羽毛生长状况有关,羽毛生长良好者产热量显著比不良者为少,气温越低,此差异越大,大约到摄氏零度几乎相差一倍。鸡只通过采食能量的多少调节产热量,即通过增加或减少摄取营养物质的数量来进行调节。产热机能实质上是机体将饲料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氧化过程,因此称为化学调节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