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5-31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247

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自然条件下,本病只感染鸭,主要侵害6周龄内的雏鸭,3周龄以下更易感。成年鸭感染但不发病,成为传染源向外排毒,感染雏鸭。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被污染的场地、饲料、水源、饲养用具、人员、车辆、鼠类和鱼及野生禽类等均可传播病毒。

本病传播和发生非常迅速,群体发病后第二天就达死亡高峰。在流行开始时,雏鸭发病日龄往往较大,鸡在10~14日龄之间,以后逐渐提前到7日龄内发病,最早可在3日龄发病。

本病一年四委都可发生,但以冬季和早春为多。

一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1~4天,突然发病,病程进展迅速。雏鸡发病时表现精神萎糜、缩头,不爱活动,行动呆滞或跟不上群,常蹲卧,共济失调,发病半日到一日就发生全身性抽搐,头向后背呈角弓反张,俗称“背脖病”。两脚痉挛地反复踢蹬,约十几分钟死亡。喙端和爪尖郁血呈暗紫色,少数病鸭死前排黄色或绿色稀粪。

二病理变化

本病特征性病理变化是肝脏肿大、质地脆弱、色泽暗淡或稍黄,表面有出血性斑点,个别还有坏死灶。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胆汁呈茶褐色或淡绿色。脾脏有时肿大,表现呈斑驳状花纹样。肾脏常见肿胀和树枝状充血。

三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征,对本病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尚需进行病毒分离及血清学鉴定。

四防制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不从疫区或疫场购进带毒的雏鸭,平时加强卫生消毒,定期用10%石灰乳或3%来苏儿消毒场舍、用具。

对发病早期或受威胁的雏鸭,可采用高免血清、康复鸭血清或高免卵黄液进行治疗,每只皮下注射0.5~1毫升,可制止病情的扩散和减少死亡。

疫苗接种,可用鸡胚化鸭肝炎病毒疫苗接种母鸭两次,每次1毫升且间隔2周,其产生的母源抗体可使子代渡过易感期。若为感染区则在雏鸭10~14日龄时仍需进行鸭肝炎疫苗免疫。母鸭未经免疫的鸭场,其后代雏鸭1日龄时注射疫苗0.5~1毫升即可获得保护。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