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猪丹毒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5-14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566

丹毒(quarantine of swine eryspelas)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急性者常伴随败血症;亚急性者以皮肤发生特异性疹块为特点,俗称“打火印”;慢性者以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为特点。该病是猪的常发病之一,对养猪业危害很大。

一、病原学

猪丹毒杆菌是细长的革兰阳性小杆菌,在动物组织中呈短断头发状。该菌无芽孢和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在血清琼脂上长成针尖状如露珠的透明细小菌落;在血液琼脂上生长带有狭窄的绿色溶血环的微小菌落;明胶穿刺线长成试管刷状。该菌能发酵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乳糖,能产生硫化氢,不产生靛基质。

猪丹毒杆菌对热、碱类消毒药、含氯制剂等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该病主要发生于猪,禽类和人其他动物也可感染。以2~6个月的幼猪最易感。病猪、带菌猪和其他带菌畜禽是本病的传染来源。其感染途径是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吸血昆虫也可传播本病,使该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

三、临床特征

急性猪丹毒使猪体温升高达42-43℃,稽留热,精神不振,步行不稳,全身皮肤尤其是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和耳部等皮肤较薄处出现不规则的鲜红斑块,初为淡红色,渐渐变为暗紫色,指压退色,去压又恢复,不突出手皮肤,也不坏死。有时后肢麻痹,呼吸困难,寒战绝食,多数1-2天死亡,或转为慢性。

亚急性猪丹毒以皮肤出现疹块为特征。病初精神不振,食欲降低,体温升高,1-2天后。即在背部、胸颈和四肢发生方形、圆形或菱形的疹块,所以又叫疹块型猪丹毒。初坚硬后变为红色,突出于皮肤表面,中间苍白,界限明显,有时许多小疹块合并成大疹块,这时病猪体温升高、精神委顿、食欲消失、结膜发炎、大便秘结。病程约6-8天,疹块颜色渐退,形成千痈,脱落而自愈,或转为慢性型和败血型。

慢性型猪丹毒主要表现为关节炎,使关节肿胀热痛,行走困难,有时发生心内膜炎,使呼吸和心脏机能障碍,咳嗽,呼吸困难,四肢及腹胸部出现浮肿,生长发育不良,体质虚弱,失去饲养价值。

急性病者表现为急性败血性变化和皮肤产生特征性的红斑。胃黏膜充血、出血,胃底黏膜脱落,小肠黏膜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前半部有出血性炎症。脾充血肿大,樱桃红色。淋巴结充血,肿大和点状出血。肝充血,红棕色。肾浑浊肿胀,严重者呈蓝紫色,俗名大彩肾。

亚急性病者在耳、颈、背、腹、大腿等处的皮肤上产生许多疹块,与周围皮肤界限明显,由于皮肤肿胀压迫血管,使疹块中央变为苍白色,周围绕有一圈红晕。

慢性病主要为关节炎、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关节炎常发生在腕关节、跗关节和股关节,是一种多发性的慢性增生性关节炎。心内膜炎主要发生在二尖瓣,瓣膜上附有大片血栓性赘生物,菜花状。坏死性皮炎常发生在耳、背、肩、尾等处,为疹块转化而来,有时耳壳或尾部发生脱落。

防治措施

青霉素治疗该病特效,其次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等都可用于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每年注射2次猪丹毒菌苗,加强免疫能力。

屠宰发现猪丹毒时,肉尸和内脏有显著病变者作工业用;有轻微病变者,肉尸、内脏高温处理后出场,脂肪用于炼制,猪皮消毒后出场,血液工业用。

死亡猪要化制,彻底消毒,防止病原菌扩散。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