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水产 » 正文

二类动物疫病:对虾杆状病毒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7-20  来源:- 未知来源 -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323
  对虾杆状病毒病(国际通用名称为核多角体杆状病毒病)是由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及对虾杆状病毒(BP)引起的多种对虾的传染病,以虾体变色、肠发炎、肝胰腺肿大及细胞核内出现金字塔状包涵体为特征。
  1 病原学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及对虾杆状病毒属杆状病毒科成员,为条件致病毒。目前危害对虾养殖业的主要是对虾白斑病毒(WSV)、陶拉(Taura)综合征病毒(TSV)以及黄头病病毒(YHV)。WSV又名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在我国曾广泛传播,当时误认为杆状病毒。
  2 流行病学
  病虾和带毒虾是传染源。传播途径为经口感染,通过消化道侵害肝胰腺和中肠上皮。本病主要危害斑节对虾,长毛对虾也感染本病。桃红虾、褐对虾、白对虾、万氏对虾、蓝对虾、长毛对虾、许氏对虾、缘沟对虾、加州对虾等十几种对虾均可感染,尤以对桃红对虾、褐对虾、万氏对虾和缘沟对虾危害最大。
  本病可危害对虾的幼体、仔虾和成虾,以幼体受害最严重,通常表现为急性死亡。随着日龄的增长,感染率和死亡率逐渐降低。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虾体色呈蓝灰色或蓝黑色,胃附近白浊化。病虾浮头,靠岸,厌食,昏睡。鳃上及体表易附着聚缩虫、丝状细菌、藻类及污物,容易并发褐斑病等细菌性疾病,病虾最终侧卧于池底死亡。
  解剖后可发现肝胰腺肿大、软化、发炎或萎缩硬化,肠道发炎等。肝胰腺和中肠上皮细胞核内存在数量不等的金字塔状的包涵体。
  4 诊断
  4.1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取病虾鲜肝胰腺组织,加1滴0.1%孔雀绿水溶液,压成薄片,用光镜检查。包涵体被染成绿色,颜色比肝胰腺中其他球形物,如核仁、脂肪滴的颜色深。
  按常规方法制备病虾肝胰腺组织切片,在光镜下检查,发现上皮细胞核肥大,核内有一个或多个球形嗜酸性包涵体,核及细胞结构被破坏,坏死的细胞周围有多层细胞围绕。
  制备病虾中肠腺的超薄切片,用透射电镜检查,在包涵体和核质中可看到许多杆状病毒颗粒。
  5 防治
  加强检查,发现携带病毒的对虾,要及时销毁、池塘要彻底消毒。加强对幼体的监测,发现病毒感染,立即销毁、消毒。改善水质,合理养殖密度,预防本病发生。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