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是由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引起鲑、鳟鱼的急性传染病。以病鱼狂游和造血器官坏死为特征。 OIE将其列为需向OIE申报的动物疫病。
1 病原学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为弹状病毒科粒外弹状病毒属成员。
2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为病鱼。主要经水平传染,病毒可借助水、食物、鱼卵、精液、尿、粪便等媒介传播。
虹鳟等大部分鲑科鱼类均可感染。以开食2个月左右的幼鱼最易感染,病程急,死亡率高达50%~100%。成鱼一般不发病,但可起携带、扩散病毒作用。银大马哈鱼对本病不易感。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早春到初夏、水温在8~10℃时多发。水温高于15℃,一般不发病。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4~6天。
病初稚鱼和幼鱼死亡率突然升高。病鱼体色发黑,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肛门红肿,且常拖着不透明或棕褐色的假管型黏液粪便。呈昏睡状,随水漂浮;或狂游乱窜,打转。鱼鳃苍白,鳍基部出血。
4 病理变化
以造血器官组织变性、坏死为特征。表现为前肾、脾出血、坏死。严重的肝、脾、肾色泽减退、苍白。
5 诊断
5.1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5.2 实验室诊断
病毒分离鉴定:用EPc或BF一2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用中和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ELlSA等方法进行病毒鉴定。
样品采集:有临床症状的鱼,取整条幼鱼,或成鱼的肾、脾、脑等。无临床症状的鱼,取肝、脾、脑等。
6 防治
鱼卵要消毒,禁止转运感染的鱼卵、鱼苗及污染的水等;以鱼的内脏作为鱼苗、鱼种的饵料时,必须煮熟后再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