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的多胎历来是养羊者们所追求的目标。用药物产生多胎主要是用孕马血清或其提取物FSH,经注射后直接通过血液作用于性腺(卵巢),以加速卵泡的发育和成熟,使其多排卵,多怀胎。这种方法是上世纪30年代前苏联外高加索地区的养羊人发明的。主要用于卡拉库尔羊的羔皮生产,即生产波斯羔皮。但要生产多胎的活羔羊,就不适用了。50年多年以后,科学家们摸索出一种新方法,用类固醇免疫来干扰下丘脑的反馈活动,削弱并推迟其负反馈的发生,使正反馈得以不断延续并积累,以增强垂体功能,使卵泡继续发育成熟,达到多排卵、多受胎的目的。其特点是它不产生体能以外的过多卵子,只在其体能之内多排一个卵子,多增加一胎羔羊。这种方法对单胎羊群只提高其双胎率,不发生三胎羊;对双胎羊群,只增加三胎率,不发生四胎羊;对三胎羊群,只增加四胎率,不发生五胎羊。多排一个卵子,增加一胎受孕,多产一只羔羊的比例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母羊本身排卵怀胎的遗传性即多胎性;二是它的环境条件即饲养水平,是体重。此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该羊群的自然产羔率的基础。羊群的自然产羔率高,反映出这群羊的多胎性高和饲养条件好,应用增羔素后,提高产羔率的幅度就越大。通过大量生产性试验的统计结果是:1986-1987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生产性试验60万只母羊,多增加15万只活羔,即总的提高双胎率为25%。我们从1987年到1992年在新疆、内蒙、浙江、湖南等12个省区,生产性试验新疆细毛羊、农垦细毛羊、藏羊、阿尔泰羊、盖县山羊、河北板皮山等9个品种的129万只母羊,多增加30.58万只羔羊,平均提高双胎率为23.7% 。最低是甘肃李恰如牧场的土种藏羊提高仅15-17%的双胎率,其中有一群一百多只母羊只提高11%的双胎率。较好的效果在新疆后河子,近10万只母羊提高40%,加上它原有的20%双胎率,达到60%的双胎率。总的效果是新疆的细毛羊和山羊的提高幅度高于平均水平。经以上生产性试验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大致表现出一些规律:对于单胎母羊,它能有控制地挖掘母羊自身怀双胎、产双羔及哺育双羔的潜力,提高母羊的双羔率,而不出现三羔、四羔。免疫的效果是在羊群本身自然产羔率的基础上提高双羔率20~50个百分点。饲养条件优越,效果越佳。以绵羊为例,配种时体重40公斤以上的羊群,能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的双羔率;50公斤以上的羊群,能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的双羔率;60公斤以上的羊群,能提高40个百分点以上的双羔率。母羊自然双羔率越高,免疫后提高双羔率的幅度越大。本身有5%自然双羔率的母羊群,能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达到25%以上的双羔率;本身有10%自然双羔率的母羊群,能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达到40%以上双羔率;本身有20%自然双羔率的母羊群,能提高40个百分点以上,达到60%以上的双羔率;本身有30%自然双羔率的母羊群,能提高50个百分点以上,达到80%以上的双羔率;依此类推。本身是双胎品种的母羊免疫后能产三羔;三羔品种的母羊能产四羔。所增加的羔羊均为母羊怀胎和哺育所能承受的。一般不产生死胎和流产。母羊群原来的自然产羔率越高,免疫后提高的幅度亦越大。我国著名家畜繁殖学专家董伟教授曾预言"这种免疫法是提高绵山羊产羔率的重大技术突破"(1987年外畜牧科技)。
该技术1988年获中国农科院科技新产品一等奖;1992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技术上达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技术在应用时,要注意:
1 规格为瓶装100ml的液体抗原,可供50只母羊的免疫注射用量,25℃以上保存期3个月,25℃以下保存期半年,4℃保存期一年,切勿冻藏。
2 免疫注射前种公母羊须分开饲养,每只母羊在耳后颈侧皮下免疫注射两次,每次1ml,两次间隔为21天。为便于撑握好注射剂量,最好用5ml小注射器。
3 第一次免疫注射后,隔21天进行第二次免疫注射,再过21天开始配种。人工授精或本交均可。如果把第一次免疫注射作为第一天,则第二次免疫注射为第21天,开始配种为第42天,配种结束为第100天,即第42在到第100天内配种受胎的免疫母羊均有增羔的效果。
4 免疫注射与配种时间间隔的举例说明
4.1 季节性发情母羊 如果是7月20日开始配种
4.2 常年发情母羊 任意一天行第一次注射,隔21天行第二次注射,第42天开始配种。
4.2.1 如果饲养条件较好,母羊体况中上等,可于分娩后任意一天行第一次注射,过21天行第二注射,再过21天开始配种。
4.2.2 如果饲养条件很好,母羊体况上等,有早期断乳条件,可于怀孕后期,分娩前任意一天行第一次注射,过21天行第二次注射,再过21天开始配种。
还应注意:使用该技术时,切勿用激素搞同期发情和催情;该技术可与其它疫苗、治疗药物、药浴同时使用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