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蛋管理对孵化率和雏鸡质量影响的概述
孵化管理人员在实际孵化生产过程中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同一鸡群的种蛋由于销售计划的需要或育种计划的安排,往往种蛋需保存10~14天,按常规孵化时间入箱孵化,结果是出雏没有明显高峰,从开始出雏到结束,时间相差36~48小时。出雏早的苗鸡体质虚脱,鸡爪干瘪,雏体瘦小,出雏迟的脐部愈合差,腹部膨大,卵黄吸收不良,育雏饲养后表现为死亡率高,鸡群均匀度差。另一种情况是:不同日龄种鸡所产蛋,开产不久的青年鸡群种蛋,贮存1~2天的孵化率低于贮存5~8天的孵化率,而老年鸡群的种蛋保存1~2天的孵化率明显要高于保存较久的孵化率。随着养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质量愈来愈受到用户的青睐,同时随着孵禽器具自动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孵禽技术也发挥了较高水平,在此基础上,加强种鸡的饲养管理,提高种蛋的科学管理水平,根据不同贮存期的种蛋、不同日龄鸡群的种蛋合理地调整保存制度,科学地实施孵化方案,是充分挖掘孵禽生产潜力、提高产品质量不可缺少的管理措施。本文就禽蛋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分析研究了种蛋管理对孵化率的影响,同时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种蛋管理的一些方法和孵化方案,以解决以上两种情况给孵禽生产带来的一些不良后果。
【禽蛋的主要结构及功能】
1.1 胶护膜
由蛋壳腺分泌的有机物构成,蛋壳表面的一层透明的保护膜称胶护膜,产蛋时起润滑作用,产蛋后一瞬间便干燥,封闭气孔,以防止水份蒸发和细菌侵入。但在鸡蛋刚刚产出胶护膜未干燥之前或用水擦拭受温,某些细菌仍可穿透胶护膜。
1.2 蛋壳
蛋壳是由95%~98%CaCO3构成,气孔形成是由于碳酸钙沉积的柱状方解石结晶留下的一些间隙,空气通过气孔向蛋内提供O2并排出CO2。蛋壳质量随鸡群年龄的增加而下降,主要原因是蛋重的增加速度相对高于蛋壳的增重速度,蛋壳的CaCO3要分散到更大的面积上,因此降低了蛋壳的厚度。蛋壳在贮存期没有变化,所以对种蛋贮存不起作用,起作用的而是上面的气孔。
1.3 内壳膜和外壳膜
紧贴蛋壳内面有两层壳膜。这两层膜紧贴在一起,而在钝端分离,形成气室。壳膜具有抵制微生物侵入的功能。壳膜和胶护膜的相同之处是当鸡蛋在子宫中时它们都应让水和溶质自由通过,但在鸡蛋产出后必须改变其结构以免让微生物通过和水份的散失。
1.4 卵黄
胚盘位于卵黄的nucleusofpander潘德尔核)中,卵黄膜含有某些以抗菌特性的蛋清质,也是防御细菌入侵的一道物理屏障。
1.5 蛋白
在种蛋保存过程,变化最大的当为蛋白。当蛋刚产出,蛋白将蛋黄和胚盘保持在蛋的中央。蛋白质量随贮存期的延长逐渐下降,另外影响蛋白质量的因素是鸡龄,种鸡年龄越大,蛋白质量下降得也越快。变化特征为:蛋产出时,蛋白的pH值在7.6左右,含有各种非特异的抗菌物质和一些抗病毒物质,用以抵御微生物侵入。在贮存期中,随着CO2从蛋白中渗出,pH值提高到9.0左右,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蛋白中的蛋白质的抗菌功能。
胚胎发育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需要O2,浓稠的蛋白对气体交换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只有蛋白液化或卵黄包括胚盘移近气室,在卵黄、胚胎和蛋白之间建立一个合适的pH值梯度,以利于离子、营养物质、气体和水份穿过卵黄膜下的下胚层细胞,在蛋白和蛋黄之间运动。过大的pH值梯度可引起重要离子和营养物质的过早转移。
【.种蛋科学管理的目的及内容】
2.1 目的
种蛋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向种蛋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通风等,加上必要的消毒杀菌措施,减少细菌对种蛋的污染,保持种蛋各种结构的变化适合将来胚胎发育的需要,以发挥不同保存期不同日龄种蛋的孵化潜力,获得生产上的最佳孵化率。
2.2 内容
种蛋管理除了包括种蛋的收集、蛋箱消毒、减少窝外蛋、抱窝鸡的管理等日常管理外,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根据种蛋保存期的长短,通过采取适当保护方法,调整不同保存期的种蛋在胚胎发育上尽可能达到一致;另外就是根据不同日龄的种鸡所产种蛋,研究探讨最佳贮存期,使老龄鸡群和年轻鸡群的蛋一样获得最佳的出雏效果。
【种蛋管理与孵化方案】
3.1 不同保存期的种蛋管理与孵化方案
根前面的禽蛋结构和功能的概述,我们可以了解种蛋产出后的变化:
刚产出:胶护膜属水合物,允许子宫中的水份通过。某些细菌可穿透胶护膜达到蛋壳。
胶护膜变干:细菌不能进入,已穿过蛋壳的细菌进入蛋清。
蛋清:在刚产后,pH7.6下抗菌蛋白有活性,抵御微生物侵入。
卵黄膜:有抗菌特性,阻止细菌进入胚盘。
同时在以上这个过程中,蛋清发生明显变化,为进入高温下的孵化准备条件,这包括在外膜层形成一个最佳的pH梯度和蛋白的液化以利气体渗透和营养物质的释放。这个过程取决于蛋白质量的高低,由于蛋白质量受母鸡年龄和遗传、环境、营养方面的影响,如果种蛋保存的时间越长,会使蛋白的变化越过最佳点,而不能获得最佳的孵化效果。因此,为了延迟获得变化的最佳点,只有通过调控环境条件,如降低贮存的温度,增加蛋库的湿度,减缓蛋清变化的速度,或通过定期加温,启动胚胎发育,从而防止由于贮存过久细胞老化与死亡。
3.1.1 不同贮存期的贮存温度、湿度、种蛋放置要求
贮存温度与贮存时间对孵化率有交互的作用,如果贮存期1~3天,最适宜贮存温度为18℃;贮存期在一周左右,则应为15℃左右;如果贮存期更长达到14天,则贮存温度应下降为10~12℃,且种蛋小头要朝上。贮存期需要维持较高的相对湿度以减少蛋内水份的蒸发。一般保持在75%左右,湿度过大不仅容易出现霉菌生长问题,对胶膜的破坏也起到加速作用。
3.1.2 不同贮存期的孵化方案
由于延长种蛋保存时,不仅影响孵化率,同时影响了孵化期,正常孵化至出雏时间大约为为20.5~21天,贮存时间每增加1天,孵化时间将延长1小时(kirk等,1980)。在实际生产中,我们也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贮存3天以内的种蛋进行孵化,胚胎发育整齐,出雏高峰明显,从开始出雏到结束的时间短,相反保存14天左右的蛋进行孵化时,出雏拖沓不齐,且苗鸡也会严重出现质量问题。但我们通常的孵化方案,则在规定的时间里一次性地将所有要入孵的种蛋推到孵化箱里同时入孵。由于保存期不同,同一品种的种蛋,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胚胎发育的程度也不一样,孵化期长短不一,如果种蛋保存到12~14天前后出雏相差达36~48小时左右。为解决此问题,我们常会走进两个误区,一是按胚胎发育慢的定温,也就是提高孵化温度和出雏温度,其结果是孵化初期和后期死胎率都高,且出雏差,尤其是出雏期间,吸壳后闷死在蛋内的比率很高。另一种做法是提前开机,按正常孵温孵化,若一次性抓雏,其结果是先出雏的苗鸡脱水严重,难于饲养。同时,由于先出雏的雏鸡已达36小时以上,因此对雏鸡的人工雌雄鉴别有严重影响,是导致鉴别率不高的原因之一。若分批出雏,由于在抓鸡过程中要放掉一部分温度,不仅影响发育慢的胚胎出雏,同时,也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因此,根据贮存期对孵化时间的影响,将贮存不同时间的种蛋进行分架码盘,根据每架种蛋贮存天数的差距调整入孵时间,正确运用看胎施温技术,以期获得出雏的同时性。贮存不同天数的种蛋,其孵化需要的时间不一样,实施不同的孵化方案,其出雏的结果也有差异,很显然,第三种方案理论和实践上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是提高孵化率和雏鸡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以上的分析是针对黄羽肉鸡品种的种蛋或结构相似的品种而言。由于不同品种种蛋的孵化期也有差异,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必须进行研究探讨,以保证不同品种同箱入孵时能获得理想的孵化效果。下表为黄羽肉鸡不同贮存天数的大约需要时间以及实施的孵化方案。
贮存天数 平均大约需孵化时间 提前入孵时间
1~4 498小时 不提前,按规定时间开机
5~8 500小时 提前2小时左右
9~11 504小时 提前4~5小时
12~14 508小时 提前7~8小时
3.2 不同日龄种鸡群所产种蛋的管理方法和孵化方案
种鸡在持续生产过程中,其所产种蛋除在大小、蛋重发生变化外,其结构也相继发生曲线变化,尤其是蛋壳、蛋清的变化更为明显,根据种蛋的物理特性,在理论上,可将种母鸡的生产周期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产蛋前期、产蛋中期、产蛋后期。依产蛋期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保存天数。
3.2.1 产蛋前期的特点及种蛋管理要点
种母鸡刚开产或开产不久,蛋型较大,但Ca的摄入量在产蛋率45%~55%时即达到高峰。因此该产蛋期内蛋壳厚,色素沉积较深,且有质地较好的胶护膜。但此阶段的蛋白浓稠,不易被降解。种蛋在孵化期间表现为早期死胎率高,雏鸡质量差,孵化时间相对较长。晚期胚盘啄壳后而无法出雏的比率高。
对于产蛋前期的种蛋要设法改变蛋白浓度,使之变稀。不加湿孵化可以降低早期死胎率,此阶段的种蛋能贮存较长时间,较长的贮存期能改进孵化率。若只贮存1~3天,贮存的温度要降低,不要超过50%~60%。 3.2.2 产蛋中期的种蛋特点及管理要点
该产蛋期内,蛋壳厚度、胶护膜以及蛋白质量为最佳,孵化时间基本上也为20.5~21天,无论是孵化器生产厂家,还是书本上推荐的种蛋处理,贮存方法以及使用的温度、湿度等孵化条件对于这个阶段都是适合的。且能获得优良的孵化率和优质的雏鸡质量。
对于贮存一周以内的种蛋,在贮存温度28℃、湿度75%的贮条件下较为合适。超过一周时间的保存,则须降低贮存温度,提高湿度来保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2.3 产蛋后期的种蛋特点及管理要点
与前期和中期相比,蛋白的胶状特性已减弱,蛋壳也变薄,这时的蛋如果贮存较长时间孵化初期就容易失水,造成早期死胎率高;产蛋后期蛋形增大,但蛋容量的相对表面积较小,使整个孵化时间延长,且后期死胎率及啄壳蛋的比率增多,因为个头较大的雏鸡在孵化晚期得不到足够的呼吸面积。
产蛋后期的蛋建议贮存时间不要超过5天,降低贮存温度,提高贮存湿度。总之,这段时间的种蛋贮存期尽可能地缩短。对入孵的该鸡群种蛋,入孵的前期应降低孵化湿度,但到18胚龄或啄壳后,孵化湿度要相对增加。
【结束语】
影响种蛋孵化率的因素很多,有种鸡的营养问题、种蛋质量问题、孵禽器具优劣差异、环境条件的影响、消毒程序实施与否等等。生产中单靠调节孵化过程中温度、湿度、通风、翻蛋等孵禽技术,不可能解决孵禽生产上的一系列问题。种蛋质量是发挥孵化潜力,提高孵化率和健雏率的基础。重视种鸡的饲养,抓好种蛋的管理,全面了解种鸡群的品种、年龄。然后对各类型的蛋进行分门别类,采取恰当的保存方法,合理的入孵方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片面地追求孵化率而不重视种蛋的科学管理,这对提高苗鸡的质量没有什么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