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养殖技术 » » 正文

浅谈提高AA肉种鸡受精率的有效途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4-07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175

浅谈提高AA肉种鸡受精率的有效途径

由于近年来肉种鸡的育种趋势是选择大胸肌和长肉极快的性状,而这些性状与受精率在遗传上呈负相关。因此,要保持和提高原有的受精率,就不得不改进公鸡的饲养方法,这是肉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公母鸡分开育雏、育成,混群后公母分饲,产蛋后期补充后备公鸡等都成为提高肉种鸡受精率的有效途径。由于我公司重视上述环节,肉种鸡的受精率、孵化率指标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现将我公司近年来在AA肉种鸡饲养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推荐给养鸡同仁,以供参考。

【公母分开饲养(1~20周)】

1.种公鸡的育雏期管理(0~5周龄) 肉用种公鸡的培育目标是培育腿长、平胸、睾丸发育良好,体重比母鸡重30%左右,行动时龙骨与地面约成45度角的健壮公鸡。为了使公鸡具有较长的腿,就不能限制它的早期生长,因为8周龄后腿胫的生长就很缓慢了。我们推荐公鸡1~5周龄喂育雏料并自由采食,第6周龄起喂育成料;母鸡2周内自由采食育雏料,第3周起改喂育成料。育雏料应含粗蛋白18%,代谢能11.3兆焦耳/公斤。一般在5周末对公鸡进行选种,将体重较低、不健康、外形有缺陷的公鸡淘汰。切记在选种之前不实施限饲,否则会降低日后商品代肉鸡的生长性能。

2.种公鸡的育成期管理(6~20周) 这阶段仍公母分饲,由自由采食转入四三法限饲,其培育方向是使其胸部和体内丰满肌肉和脂肪转变成精瘦肌腱,渐渐使体重回复到标准范围或最多不超过标准的10%。尽量使公鸡的生殖系统发育,每周抽样称重。6、12、20周进行三次全群称重、大、中、小分栏饲养,以确保体重均匀度在80%以上。此外,必须重视公母鸡的协调增重,同步发育。否则,如公鸡限饲过早或过严,会推迟性成熟,若性成熟迟于母鸡,会被母鸡欺负。

【公母混养,分隔饲喂(21~66周)】

1.种公鸡的配种前期管理(21~45周) 21周龄起开始公母混养分饲、管理重点放在确保稳定增重,肥瘦适中,公母鸡性成熟与体成熟同步,在具体关键环节上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20周龄时,进行最后一次选种,淘汰畸形,册背、歪嘴、断喙不良等有生理缺陷的弱小公鸡。

②公母鸡全群称重,大、中、小分群,为了达到公母鸡混群时的性成熟同步,必须十分重视体重和光照的协调控制。

③公母鸡混养后,应分开饲喂。一般在自动喂料机食槽上加隔43厘米的鸡栅,供母鸡采食,使头部较大的公鸡不能采食母鸡饮料,公母用料桶高约45~50厘米,使母鸡吃不到料。

④由于公鸡的增重在23~25周期间最快,以后逐渐减慢,睾丸和性器官到30周龄时才充分发育成熟。因此,各周龄的体重必须达到饲养手册推荐的标准,千万不能使体重减小,但超重也将会影响交配而使受精率下降。

⑤公鸡的体重在整个配种期都十分重要,超重会使性欲下降。脚趾变形而导致无效交配,而失重会造成羽毛脱落,精液质量下降而影响受精率。因此必须保持良好的种用体况才能保证种蛋有良好的受精率。

2.种公鸡的配种后期管理(46~66周) 种蛋的受精率跟公鸡的发育程度有关 在第28~30周睾丸充分发育时,受精率达到一个高峰,45周左右,睾丸开始衰退变小,以致精子活力降低,精液品质下降,而下降的速度和程度,视公鸡的营养以及环境和管理水平好坏而有所不同。这阶段的管理重点仍放在体重控制这一关键环节,必须保证公鸡稳定增重,每周约10~15克,对体重过轻或过重、脚趾变形、趾瘤的公鸡及时淘汰;补充一定数量的后备公鸡,这样可极大地提高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同时这种情况可一直持续到66周。在具体做法上,注意以下几点:

①从管理上等的健康鸡场引进同品种后备公鸡。后备公鸡与老龄公鸡的周龄差为20~25周龄为宜。

②必须对所引后备公鸡进行白痢杆菌病和霉浆体病检测,要求无阳性鸡出现。

③引进的健康后备公鸡必须专栏隔离饲养,饲喂量可略超过手册标准,促其尽早发育,适应新环境的时间不少于3周。

④补充前,先行将失去种用价值的老龄公鸡淘汰,补充的后备公鸡的周龄一般为27周以上,体重不低于4公斤,开啼时间一周以上,成熟一只补充一只。

⑤补充的数量以轮换1/3最佳,补充后的公母比例仍为1:10。

⑥补充的时间:以天黑时将鸡放入鸡群。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