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马立克氏病是由疮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细胞增生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一般发生于2~5月龄,肉鸡可早在45日龄。发病率约5%~10%,严重时达30%~40%,甚至60%。180~200日龄产蛋鸡仍有发生,有的零星出现,严重的全群发病。本病发病特点主要是病鸡的外周神经、性腺、虹膜、各种脏器、肌肉和皮肤等发生淋巴细胞浸润,肿大,形成肿瘤。
一、主要症状
1、噬内脏型:表现精神萎顿、蹲伏、运动失调和腹泻等症状。
2、眼型(少见):主要表现一侧眼失明,瞳孔缩小,边缘不整齐,虹膜退色,从正常的黄色变为灰青色混浊。
3、皮肤型:颈、躯干和腿部毛囊肿大,呈结节状。大小如黄豆至拇指。
4、神经型:表现消瘦,运动失调,眼瞳孔缩小,虹膜退色步态拘谨,半瘫或全瘫。其中以一腿向前一腿向后的“劈叉”姿势最典型。还有的病鸡出现低头、伸颈、歪颈或素囊胀大、喘、翼下垂等异常现象。
二、流行特点
鸡最易感,年龄越小越易感,通常多出现在2~5月龄的鸡群;雌鸡比雄鸡易感。不同品种的鸡对本病的抵抗力及感染后发病率有一定差异,一般认为肉鸡易感性大于蛋鸡,来航鸡易感性大于本地鸡。一些应激因素、饲养管理不良、维生素A缺乏、鸡球虫的存在等均可增加发病。病鸡和带毒鸡是本病的传染源,鸡群不论直接或间接接触都能传播病毒。病毒可通过空气、病鸡的分泌物、排泄物传播,皮肤的羽囊上皮是含病毒最多的部位,病鸡身上脱落下来的羽毛屑含有很多病毒,一旦被鸡吸入或吃入都能感染发病。此外吸血昆虫也可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三、病理变化
内脏型者肝、脾、肾明显肿大,其上散布或多或少,大小不等的乳白色肿瘤结节。肿瘤切面呈油脂状。卵巢肿瘤如肉团,有的卵巢肿大,肉样,失去皱褶,原始卵泡少或消失。大者如核桃、似肉团。腺胃肿厚,乳头消失,粘膜坏死小肠粘膜肿瘤性白斑腺胃肿火、壁厚,粘膜乳头多融合成大的结节。有的病例尚可见肌肉肿瘤,心、肺肿瘤和小肠粘膜肿瘤性白斑。一侧坐骨神经肿粗神经型者多见一侧神经(如腰荐神经、坐骨神 经)肿粗,少数病例见迷走神经肿粗。
四、症状及病变
根据鸡的损害部位和症状不同,分为神经型、内脏型(急性型)、眼型和皮肤型,有时病鸡呈混合型发病。神经型主要发生于3~4月龄鸡群,死亡率1%~3%,病鸡表现运动障碍,一肢或双肢发生不完全麻痹,步态不稳或不能行走,有时呈典型劈叉式姿势;或者出现翅膀下垂、斜颈、张口呼吸、下痢等症状。内脏型主要发生于肉鸡,蛋鸡也有发生。50~70日龄鸡较多见,死亡率一般为25%~30%,有时可达60%以上。病鸡精神委顿、不食、突然死亡,肿瘤发病率高,可在短期内集中死亡或分散在数周内死亡。眼型病鸡眼睑肿胀,一侧或两侧眼睛失明,眼常闭合;虹膜受损害后正常色素消失,呈锯齿状及弥漫的灰白色。皮肤型病鸡毛囊出现小结节或脂状物,最早见于颈部、腿部及两翅,以后遍及全身皮肤。
五、防治措施
1、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雏鸡出壳后24小时内立即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
2、不从发病鸡场引进鸡。严格检疫引进鸡;全进全出,避免不同日龄鸡混养于同一鸡舍。
3、定期检疫,淘汰病鸡,净化鸡场。
4、选用双价苗或三价苗免疫,加强免疫保护力。首免后进行二次免疫,在7~10日龄或18~21日龄进行补免,以防止母源抗体干扰,弥补1日龄免疫缺陷。此法作者在多年生产实践中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