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水产 » 正文

黄鳝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病害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7-08  来源:四川农经网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213
  黄鳝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经济鱼类,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畅销,也是我国出口创汇率较高的水产养殖名优品种,它具有生长速度快、投资小、产量高、收益快等优点,深受养殖者欢迎。近几年来由于钓捕、宠捕、电捕过度,使黄鳝的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然资源日见匮乏,因此发展人工养殖黄鳝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黄鳝养殖业日渐兴旺。但目前黄鳝的养殖技术还不够成熟,特别是疾病防治技术研究还跟不上其养殖业的发展。由于黄鳝疾病非常严重,给养殖者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为了提高黄鳝养殖成活率,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就几种常见的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与防治技术简介如下,供养殖者参考。
  1 黄鳝常见病的防治
  1.1 痉挛症
  该病是目前对黄鳝人工养殖威胁最大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头部极度痉挛,身体成卷曲状,易受惊,且受惊后窜跳严重,常有不自觉的撕咬。身体表面及内脏器官无炎症。该病主要出现于鳝苗入箱一周后,常有批量发病,10——12天后开始死亡,直至发病鳝死尽为止,一个月后死亡结束。此病在养殖过程中也常有出现。
  防治方法 该病目前尚无有效治疗办法,但如严格按照苗种采集技术采集苗种、运输苗种,严格实施日常管理措施,可杜绝此病的发生。
  1.2 梅花斑状病
  1.2.1 病因和病症 此病病因不明。在长江流域一带常发生在7月中旬,病状为黄鳝背部出现黄豆大小的黄色圆斑。
  1.2.2 防治方法 在饲养池里放养几只蟾蜍(俗称癞哈蟆)。已发病者,可用1——2只蟾蜍(池面积大,可多用几只),将头皮剥开,用绳系好,在池内反复拖几次,1——2天后即可痊愈。
  1.3 发热病
  1.3.1 病因和病症 此病主要发生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密度大,运输时间长,体表粘膜被水中微生物分解,大量耗氧,放出热量,造成水温剧增(可高达50℃),使底层黄鳝缠绕成团致死,死亡率有时可达90%。
  1.3.2 防治方法 在运输前先经蓄养,勤换水,使黄鳝体表泥沙及肠内容物除净,气温23——30℃情况下,每隔6——8小时彻底换水1次,或每隔24小时,在水平施放一定量的青霉素,用量为每25升水放30万单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 寄生虫和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2.1 锥体虫病
  2.1.1 病原和病症 锥体虫在黄鳝血液中营寄生生活而成。黄鳝感染锥体虫后,大多数呈贫血状,鱼体消瘦,生长不良。流行期在6——8月份。
  2.1.2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清塘,清除锥体虫的中间宿主蚂蟥(水蛭)。②用20——30克/升的食盐水或2毫克/升百虫克,浸浴病鳝10分钟左右,均有疗效。
  2.2 隐鞭虫病
  2.2.1 病原和病症 隐鞭虫寄生在黄鳝血液中而引起。其形态与其他鱼类寄生的隐鞭虫不同,它的后鞭毛贴在虫体表的一段,和虫体表面构成一条比较明显的狭长的波动膜。活的虫体在血液中颤动,但很少迁移。被感染的黄鳝呈贫血状。全年都可感染,以夏秋两季较为常见。
  2.2.2 防治方法 用20——30克/升食盐水或用2毫克/升百虫克溶液浸浴病鳝5——10分钟,此法可治疗也可预防。
  2.3 黑点病
  2.3.1 病原和病症 复口吸虫后囊蚴寄生在鱼体皮下组织而引起的。黄鳝发病初期尾部出现浅黑色小圆点,手摸有异样感,随后,小圆点颜色加深,变大并隆起,有的黑色小点突起进入皮下,并蔓延至体表多处,病鳝停止摄食,直到萎瘪消瘦而死。
  2.3.2 防治方法 ①生石灰清塘,消灭病源。②用1——1.5毫克/升藻虫清液全池泼洒,消灭中间宿主椎实螺。③用0.6毫克/升的菌藻净全池泼洒。
  2.4 航尾吸虫病
  2.4.1 病原和病症 是一种鳗鲡航尾吸虫寄生在黄鳝的胃中所引起的。活体体表光滑,圆柱形,背腹部稍扁平,淡红色。病鳝消瘦,解剖检查,可见胃中有很多虫体,使胃充血发炎。生长缓慢。
  2.4.2 防治方法 用生石灰清塘,消灭病原。
  2.5 棘头虫病
  2.5.1 病原和病症 是一种隐藏新棘虫在黄鳝的前肠中营寄生生活所引起的。虫体白色,呈圆筒形,前端略膨大,吻小。病鳝肠壁损伤发炎,或因大量奇生而引起肠梗阻,肠穿孔。食欲减退,鱼体消瘦,表现为头大尾小,体质虚弱,严重时引起死亡。
  2.5.2 防治方法 用2毫克/升百虫克溶液浸浴病鳝5——10分钟,用鱼虫灭1号以4%的添加量添加于饲料中,投饲1天,分2——3次投喂药饵,用药前停食1天。
  2.6 毛细线虫病
  2.6.1 病原和病症 是毛细线虫寄生在黄鳝肠道后半部而引起的。发病于7月中旬。常由于换水不及时或不彻底而感染,虫体呈乳白色。病鳝减食消瘦。
  2.6.2 防治方法 用2毫克/升百虫克溶液浸浴病鳝5——10分钟,用鱼虫灭1号以4%的添加量添加于饲料中,投饲1天,分2——3次投喂药饵,用药前停食1天。
  2.7 细菌性皮肤病
  2.7.1 病原和病症 病鳝体表有大小不一的红斑,呈点状充血发炎,腹部两侧尤为明显。游动无力,头常伸出水面。病情严重时,表皮呈点状溃烂,并向肌肉延伸,形成不规则的小洞,殃及内部脏器而死亡。5——9月份为流行季节。
  2.7.2 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清塘,消灭病原。②保持水质良好,防止污染。③鱼病流行季节,每立方米水体用红霉素25万单位,全池泼洒1次。④用1千克鱼康乐1号添加于100千克黄鳝饲料中掺拌投喂,每天1次,3——7天为1个疗程。
  2.8 细菌性烂尾病
  2.8.1 病原和病症 是鱼尾部感染产气单孢菌而引起的。感染后尾柄充血发炎,直到肌肉坏死溃烂。病鱼反应迟钝,头伸出水面,严重时尾部烂掉,尾椎骨外露,丧失活动能力而死亡。
  2.8.2 防治方法 ①运输过程中,防止机械损伤。②放养密度不宜过大。③改善水质与环境卫生条件。④每立方水体用0.2——0.3毫升的杀红全池泼洒。⑤金霉素药液浸洗鱼体,浓度为每毫升0.25单位。
  2.9 水霉病
  2.9.1 病原和病症 在放养初期,由于操作不慎,体表受伤而感染,肉眼可见到伤处长霉丝。
  2.9.2 防治方法 一方面立即加注新水,一方面用食盐和小苏打(前者每百升水加2.5千克,后者每立方米水体用量20克),全池泼洒,同时每立方水体用0.2——0.3毫升的杀菌红全池泼洒直到病愈。
  3 体表寄生蚂蟥的防治
  3.1 病原和病症
  由于蚂蟥(中华颈蛭)吸附在黄鳝体表,引起细菌感染,使病鳝活动迟缓,食欲减退,影响生长。用无土法养殖黄鳝时,在池中培育水葫芦,对养殖效果是有利的,但易带入蚂蟥(蚂蟥喜躲藏在水葫芦的根部)。
  3.2 防治方法
  (1)将病鳝捞起,放入百虫克溶液(1吨水加百虫克二克),浸浴5——10分钟,按1份黄鳝5份药液浸泡1——2小时,能使蚂蟥脱落致死。如果发现浸浴时黄鳝有颤抖现象,说明药物浓度过高或浸浴时间过长,应立即将黄鳝捞出。
  (2)用5毫克/升孔雀石绿浸浴,经0.5小时蚂蟥即开始脱落,经3小时即全部脱落死亡,而黄鳝则十分正常。
  4 出血病的防治
  4.1 病原和病症
  江苏宝应县科委凌天慧以及南京农业大学徐福南等,于1990年发现了国内外均未报道过的黄鳝败血型疾病,暂称黄鳝出血病。通过解剖和显微镜观察,证实该病是由“气单孢菌”引起的出血病,对黄鳝人工接种“气单孢菌”毒株,发病症状与原发症状完全相同,接种后91小时,黄鳝全部死亡。剖检可看到病鱼皮肤及内部各器官出血,肝的损坏较严重,血管壁变薄,甚至破裂。从病理学来分析,这是由于“气单孢菌”产生的毒素而引起的。
  4.2 防治方法
  每100千克饲料添加汉宝出血停250克,每日2次,连用3——7天。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