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的全套孵化技术
【孵化条件】
(1)温度:最适孵化温度是37.8°C。出雏期间为37°C -37.5°C。
人工孵化给温通常有两种方法:变温孵化与恒温孵化。变温孵化亦称阶段降温法,其施温方案见表4-1。恒温孵化法施温方案为:1-19天,37.8°C;20-21天,37°C -37.5°C。在一般情况下,孵化室温度保持在22°C-26°C。
表4-1 变温孵化施温方案(℃)
胚龄(天) 1-6 7-12 13-18 19-21 室温15-20℃时 38.5 38.2 37.8 37.5 室温22-28℃时 38.0 37.8 37.6 36.9
(2)相对湿度:最适相对湿度是:入孵器50%-60%,出雏器65%-75%,孵化室、出雏室的相对湿度为75%。
此外,目前研究证明,不加水孵化也能获得正常的孵化效果。
(3)通风换气:孵化一般要求氧气含量不低于20%,二氧化碳含量不能超过1%。此外,还应通过排风设备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转蛋:一般每天转蛋6-8次,第
一、二周尤为重要。一般到第18天停止转蛋并移盘。转蛋角度以水平位置前俯后仰各45°为宜。
【孵化前的准备】
制订孵化计划,孵前1周准备孵化用品。包括照蛋灯、温度计、消毒药品、防疫注射器材、记录表格和易损电器元件、电动机等;认真校正、检验孵化器的性能,试运转1-2天;入孵前,将种蛋置不低于22-25℃环境中预热4-9小时或12-18小时。
【孵化时的操作技术】
(1)温度的调节:孵化温度是指孵化给温,生产上大多以“门表”所示温度为准。一般不必调整,但孵化前期要注意保温,孵化后期要注意散热。若正常情况下机温偏低或偏高0.5-1℃,应及时予以调整,并密切注意温度变化情况,每2小时记录1次温度。
(2)湿度的调节:每2小时记录一次相对湿度。可通过增减水盘、控制水温和调整水位来调节相对湿度。
(3)通风换气的调节:孵化期前5天可以关闭进出气孔,以后逐渐打开至适当位置。可用氧气和二氧化碳测定仪器实际测量,也可在控温系统正常情况下,根据给温时间长短判定。通风换气过度,调小进出气孔;通风换气不足,调大进出气孔。
(4)转蛋:每1-2小时转蛋1次,转动角度为前后各45°。
(5)照蛋:应尽量缩短照蛋时间和提高室温,并将小头朝上的胚倒过来。在孵化后5-6天、11天分别照蛋一次,检出无精蛋、弱胚和死胚等,并观察胚胎发育情况。
(6)移盘:孵至18天时,将胚从孵化盘移到出雏盘,称移盘或落盘。出雏期间,用纸遮住观察窗,保持出雏器黑暗,保证出壳雏鸡的安静。
(7)捡雏:将羽毛已干的雏鸡每4小时左右捡出1次;或出雏30%-40%、60%-70%时捡第
一、二次,最后再捡一次并“扫盘”。“叠层出雏盘出雏法”是捡雏之前仅捡去空蛋壳,待出雏75%-80%时捡第一次雏,然后将未出的胚集中至上层出雏。最后,再捡一次雏并扫盘。
(8)人工助产:出雏后期,轻轻剥离蛋膜已枯黄胚的粘连处,拉出头、颈、翅,令其自行出壳。
【孵化效果的检查】
(1)受精率(%):
受精率(%)=(受精蛋数/入孵蛋数)×100%
受精蛋数包括死精蛋和活胚蛋,受精率一般应达92%以上。
(2)早期死胚率(%):
早期死胚率(%)=(死胚数/受精蛋数)×100%
通常统计头照(5胚龄)时的死胚数,正常水平为1-2.5%。
(3)受精蛋孵化率(%)
受精蛋孵化率(%)=(出壳的全部雏鸡数/受精蛋数)×100%
出壳雏鸡数包括健雏、弱、残和死雏。高水平达92%以上。此项是衡量孵化效果的主要指标。
(4)入孵蛋孵化率(%)
入孵蛋孵化率(%)=(出壳的全部雏鸡数/入孵蛋数)×100%
高水平达到87%以上,该项反映种鸡繁殖场及孵化场的综合水平。
(5)健雏率(%)
健雏率(%)=(健雏数/出壳的全部雏数)×100%
高水平应98%以上,孵化场多以售出雏鸡视为健雏。
(6)死胎率(%)
死胎率(%)=(死胎蛋数/受精蛋数)×100%
死胎蛋一般指出雏结束后扫盘时的未出壳的种蛋。
除上述几项指标外,还可以统计受精蛋健雏孵化率、入孵蛋健雏孵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