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奶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7-05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503
  奶牛病毒性腹泻也称黏膜炎。该病属黄病毒科瘟疫病毒属。大多数是隐性或轻度不易觉察的感染,急性感染以发热,厌食,鼻漏,咳嗽,腹泻,消瘦,白细胞减少,消化道黏膜发炎糜烂及淋巴组织显著损害为特征。
  其临床症状表现急性病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42℃,仅持续2天~3天,随后下降。有的还表现第二次体温升高,随着体温的升高,白细胞减少,持续1天~6天,继而又有白细胞数量增多。病牛厌食,鼻漏,流涎,呼气恶臭,通常在口内黏膜损坏之后便发生严重腹泻,初始是水泻,后带有黏液和血,有些病例常有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导致跛行。
  慢性病牛发热症状不明显,体温稍微高于正常体温,慢性的病牛一般不腹泻,最明显的症状是鼻镜上的糜烂,眼有分泌物,齿龈炎,蹄叶炎,趾间皮肤糜烂坏死。
  感染此病的牛通常在7天~14天或直至康复期间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其间对继发感染非常敏感,在有害菌(如巴氏杆菌、昏睡嗜血杆菌、霉形体等)存在时很易引发继发病症(如肺炎)。
  诊断预防与治疗本病在严重暴发流行时,可根据其发病史、症状及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不过出现临床症状和病变的病牛不足50%,大多数牛只呈现亚临床感染或轻微感染,诊断具有一定困难,最终的确诊均须依赖病毒的分离鉴定和血清学检查。
  对于此病的预防1.鉴定并淘汰持续性感染的病牛。因为持续性感染的病牛通过分泌物向体外持续排毒,若不淘汰会扩大病情。
  2.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确需购牛时避免购入未经检疫的牛只,有效地降低引入该病毒的危险。
  3.用灭活苗进行充分免疫,初始免疫至少需要2次,间隔30天,以确保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治疗方面1.补充水分及电解质,保护胃肠黏膜。
  2.应用收敛止泻强心补液,也可缩短恢复期,减少损失。
  3.可用抗生素类和磺胺类药物,如舒它林(强效头孢)+五毒通灭+碳酸氢钠静注;痢倍灵(牛羊三效)肌注。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