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用动态观点防制水禽禽流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3-09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23

禽流感的防制范围应引起高度重视。在进行鸡禽流感防制时,同时要加强对其他禽类,特别是水禽的防制。在一个饲养场内绝对不能饲养多品种禽类——动物园式的饲养场。在规模化饲养的鸡、鹌鹑、鹧鸪、肉鸭等饲养场应施行全封闭式的饲养模式。

水禽一般3~5天内能全群感染,而蛋鸡一般要在7~10天以上。这是水禽饲养环境与陆禽饲养环境完全不同,造成龚便排泄物及分泌物污染的水源,水环境已成为水禽禽流感主要传播途径。种蛋入炕孵化前应先清理蛋壳表面污物后再进行消毒入炕。炕坊内的一切用具、孵化设备、场地、房屋应定期消毒。应创造条件对每群种禽建立免疫程序和抗体检测制度,是一项防制禽流感流行发生有效的措施之一。由于陆禽有H5N1和H9N2亚型毒株慈染致病,而水禽目前仅H5N1亚型感染致病,因此应有鸡用和鸭用、鹅用灭活苗;由于不同禽类,应筛选出陆禽和鸭、鹅等专用性毒株生产疫苗。疫苗剂型,应根据防疫和扑灭等不同用途生产不同剂型灭活苗。油乳剂灭活苗一般15天左右才能产生较高抗体,属于预防型疫苗,在紧急情况下用它很难起作用。而用另一剂型灭活苗,一般在5~7天能产生较高抗体,较快控制疫病的流行,在紧急情况可发挥其作用。灭活疫苗有免疫保护性,是预防禽流感的主要措施、关键手段和最后防线。应选用与本地流行毒株的成占优势相同亚型毒株的灭活苗免疫。

自从1878年禽流感在意大利鸡群暴发已有126年历史。在45年中有记载大范围内暴发流行有20余次,平均每两年一次,对养禽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及巨大经济损失。尤其是自从2003年下半年以来,在短短几个月内有13个国家和地区暴发流行,不但造成养禽业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在一些国家及地区有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而致死的严重后果,更加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世界上流行的禽流感除了H5N1亚型毒株外,还出现H7N7、H7N2、H5N2、H2N2等亚型毒株的流行。因此在防制高致病性HSN1亚型时,要密切注意和重视上述亚型在我国流行。

水禽禽流感发生情况及危害

1962年英国学者从慢性呼吸道病鸭中分离到H4N6亚型禽流感病毒株和1972年台湾学者在台北县淡水镇一肉鸭场暴发禽流感,造成75%死亡率,分离到H8N4亚型毒株。除了上述报道关于水禽禽流感流行外,在1995年以前在过去教科书和资料记载水禽仅为禽流感病毒带毒者而不发病的论断。现在水禽不但是禽流感病毒的巨大的贮存库,而且已成为自然感染,高度易感、死亡率高和重要传染源的禽类。

从自然和人工感染病例,鸡,雏鸡和仔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高达100%,青年鸡和成年鸡的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达95%以上;鸭,雏番鸭的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也可高达90%以上,其他年龄番鸭的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达80%以上。肉鸭,无论是樱桃谷肉鸭、半番肉鸭的发病率可达80%以上,死亡率为40~80%左右,肉种鸭的发病率40~50%,死亡率为30~40%左右。蛋鸭,雏鸭的发病率可达80%以上,死亡率为50~70%左右,种鸭和蛋鸭的发病率为40~50%,死亡率为30~40%;各种品种鹅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均具有高度易感性和致死力。雏鹅的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也可达90%以上,尤其是7日龄左右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达100%,其他日龄鹅群的发病率为80~100%,死亡率为40~80%,产蛋种鹅的发病率近100%,死亡率为50~80%,鹅群在发病后2~5天内停止产蛋,达到绝蛋;鹌鹑,雏鹌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高达100%,青、成年鹌鹑的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在95%左右;鹧鸪,雏鹧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死亡率在95%左右,青成年鹧鸪的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在95%。总之,自1996年以来,除了鸡和火鸡外,鹌鹑、鹧鸪、鸵鸟、家养山鸡等陆禽有极高致死率,水禽——鹅、番鸭、蛋鸭、肉鸭、家养野鸭也有很高发病率和致死率;飞禽——鸽易感性差,致死率极低。

水禽禽流感特点

水禽禽流感亚型 目前鸭和鹅水禽等发生的禽流感与鸡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亚型相同,尚未发现有像鸡发生低致病性H9N2亚型毒株。当然也应注意到H7亚型毒株的出现。

传播速度 水禽禽流感传播的速度比陆禽快,尤其是蛋鸡,水禽一般3~5天内能全群感染,而蛋鸡一般要在7~10天以上。这是水禽饲养环境与陆禽饲养环境完全不同,造成粪便排泄物及分泌物污染的水源,水环境已成为水禽禽流感主要传播途径。

对禽类致病性存在差异 相同H5N1亚型不同禽源分离株对不同禽类有不同致病性,但水禽分离株对鸡、鹌鹑、鹧鸪等陆禽均具有高度致死率;同一H5N1亚型分离株,对不同禽类致病性不同;H5N1亚型毒株随着时间推移,对禽类,特别是对水禽的发病率和致死率越来越高,表明毒力在不断增强,致死率在上升。

症状和病变差异 禽类感染H5N1亚型病毒呈全身各器官浆膜面和粘膜面及组织以出血性败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但鸭和鹅水禽,尤其是番鸭和蛋鸭出现以转圈、扭头、两脚朝天等神经症状和大脑组织及心肌坏死为特征的病理变化,而内脏器官和其他组织很少有败血症变化。这种特征性变化病例在不断增多,而鸡未发现此类病例。

不同病毒株某些特性差异 致死鸡胚时间不同,H5N1亚型不同禽源分离株,或相同禽源分离株对鸡胚致死时间不同,有的毒株18小时全部致死鸡胚,有的毒株40~45小时致死鸡胚;致死禽类时间的差异,不同来源的H5N1亚型分离株,除了对禽类有不同致死率外,对同一种禽类致死的时间长短不同。如鸡接种后短者15小时致死,长者70小时致死;同一H5N1亚型分离株接种鸡15~39小时致死,番鸭64~214小时致死,鹅39~109小时致死。

病毒免疫病原性差异 从H5N1亚型不同分离株作交叉保护性试验结果表明,存在差异。早期分离株制备的灭活苗的保护率随着时间推移有所下降。鸡源分离株制备的灭活苗免疫水禽的保护率不如鸡。

水禽禽流感防制措施

由于本病毒致病范围在不断扩大,毒力在增强,致死率在升高,因此,对本病的防制范围应引起高度重视。在进行鸡禽流感防制时,同时要加强对其他禽类,特别是水禽的防制。在一个饲养场内绝对不能饲养多品种禽类——动物园式的饲养场。在规模化饲养的鸡、鹌鹑、鹧鸪、肉鸭等饲养场应施行全封闭式的饲养模式。

炕坊措施 有本病发生的禽群的种蛋应禁作种蛋用。种蛋入炕孵化前应先清理蛋壳表面污物后再进行消毒入坑。炕坊内的一切用具、孵化设备、场地、房屋应定期消毒。应创造条件对每群种禽建立免疫程序和抗体检测制度,是一项防制本病流行发生有效的措施之一。

防疫措施 我国兽医科学工作者在较短时间内研制成功的灭活苗,有较好或有一定保护力,能较好控制疫病;绝大多数规模化饲养场、大养殖户、种鹅和商品鹅饲养户、种鸭、蛋鸭饲养户均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已有一定认识。一般种禽经4次、商品禽经1~2次免疫,较好预防本病流行发生。疫点、疫区、发病离数大大减少。

免疫制剂 毒株问题,由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易变,毒株之间也存在免疫性差异,不同禽类对同种疫苗的应答也有些不同。因此应筛选免疫性好的毒株生产疫苗;免疫抗原量问题,从免疫试验和生产中使用结果表明,禽流感病毒可算在禽类病毒病中免疫性较差的一种病毒,疫苗免疫期较短。因此在生产疫苗时应考虑提高毒价和疫苗中的抗原量;由于陆禽有H5N1和H9N2亚型毒株感染致病,而水禽目前仅H5N1亚型感染致病,因此应有鸡用和鸭用、鹅用灭活苗;由于不同禽类,应筛选出陆禽和鸭、鹅等专用性毒株生产疫苗。不能一毒株永不变打天下,鸡、鸭、鹅和长期使用,防止商业运作;疫苗剂型,应根据防疫和扑灭等不同用途生产不同剂型灭活苗。油乳剂灭活苗一般15天左右才能产生较高抗体,属于预防型疫苗,在紧急情况下用它很难起作用。而用另一剂型灭活苗,一般在5~7天能产生较高抗体,较快控制疫病的流行,在紧急情况可发挥其作用。

免疫程序 灭活疫苗有免疫保护性,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关键手段和最后防线。应选用与本地流行毒株的或占优势相同亚型毒株的灭活苗免疫。灭活疫苗免疫应根据禽的品种及其用途和本病的流行情况决定其免疫程序。

肉用水禽:饲养期为40天左右的肉用水禽。有本病流行的区域内,应在5~7日龄进行免疫,每羽皮下或肌肉注射0.5ml(毫升)灭活苗。在无本病流行的区域,可在10~15日龄进行免疫,每羽皮下或肌肉注射0.5ml(毫升)油乳剂灭活苗,或0.5ml(毫升)灭活苗。

饲养期为40天以上的肉用水禽,或商品水禽。有本病流行的区域,首免应在5~7日龄进行免疫,每羽皮下或肌肉注射0.5ml(毫升)、灭活苗。无本病流行区域内,可在10~15日龄进行免疫,每羽皮下或肌肉注射0.5ml(毫升)油乳剂灭活苗。二免在一免后30天左右进行免疫,每羽肌肉注射0.5~1.0ml(毫升)油乳剂灭活苗或灭活苗。

种鹅、种鸭和蛋鸭:首免、二免按上方法进行免疫。三免在产蛋前15天左右进行免疫,种禽每羽肌肉注射1.0~1.5ml(毫升),蛋鸭每羽1.0ml(毫升)油乳剂灭活苗。在产蛋中期(即三免后3个月)进行四免,剂量同三免。体型大的种禽应适当加大疫苗剂量,以确保免疫效果。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