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副粘病毒病是由鹅副粘病毒(GPM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王永坤等于1997年首次发现本病,并从鹅体内分离到13株鹅副粘病毒。目前,在山东、浙江、四川、广东等地亦有此病的发生和流行,越来越多的报道显示禽1型副粘病毒对水禽的致病力逐渐增强,鹅、鸭、企鹅、鸵鸟等不再是禽1型副粘病毒的宿主和储存库,已成为禽1 型副粘病毒的易感禽类。其中鹅的易感性最高,且不同日龄的鹅均易感,日龄越小,发病率、死亡率越高,2周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一、病原学
1、病原 鹅副粘病毒(GPMV)属于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是一种有囊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在电镜下观察,病毒颗粒成大小不一,形态不整,表面有密集纤突结构,病毒内部有囊膜包裹着的螺旋对称的核衣壳,大小平均直径为120 nm。现已确定有9个血清型,1型是禽副粘病毒中对多种禽具有广泛致病性的唯一血清型。
2、病毒血凝性 鹅副粘病毒(GPMV)能凝集鸡﹑火鸡﹑鹅﹑鸭﹑鸽等禽类的红细胞,也能对所有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的红细胞产生凝集。
3、病毒的抵抗力 病毒在禽舍内能存活7周,粪内50℃可存活5个半月。病死水禽体内在15℃可存活98 d,骨髓内的病毒可存活134 d。该病毒一般对热不稳定,在无蛋白质的溶液中,4℃或室温放置2~4 h,其感染力可降低至10%或几乎无感染力。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易破坏,在中性溶液中较稳定,对乙醚敏感,对抵抗力不强,一般的消毒药都能将其杀死。
4、毒力该病毒毒力易随宿主发生改变,在易感水禽中流行时,可使毒力增强。在有一定免疫力的水禽中流行时,有可能形成毒力减弱的毒株。病毒存在于发病水禽的血液﹑粪便﹑脾﹑肝﹑肾﹑肺﹑气管等处,以脑﹑脾﹑肺含毒量最高。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致细胞病变作用,并使感染细胞形成蚀斑。
5、病毒在禽胚中的增殖 该病毒可在9~11日龄鸡胚和10~12日龄鸭胚中增殖,并在36~48 h内引起胚胎死亡。胚体全身充血、出血,翅和头部等处严重出血,颈部和胸部皮肤毛孔鲜红出血点,脑部出血严重。
二、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其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冬春季多发。各品种、年龄鹅均易感;本病群体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7.7%和18.2%,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达到100%,种鹅感染后产蛋迅速下降;不同感染途径(点眼、滴鼻、口服、肌注、皮下注射)都可使鹅100%发病;患鹅主要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症状和病变为特征,且自然病例与人工感染病例基本一致。
三、临床症状
发病鹅精神不振,无力、少食或不食,饮水增多,腹泻,粪便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由白色逐渐变为黄色、暗红色、绿色,1~2 d后出现瘫痪状态;体重迅速减轻,口中流出水样液体;少数病鹅眼脸肿大;发病后期出现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部分病鹅出现呼吸道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时发出“咕咕”声等,有的张嘴呼吸;翅膀下垂,身体站立不稳,左右摇晃,扎堆等症状。种鹅感染后,产蛋率迅速下降,幅度可达50%左右,并在低水平产蛋率上持续十多天。病情得到控制后,经3~4 周产蛋率才逐渐恢复。
四、病理变化
1.病理解剖学病变。剖检可见病变主要表现在消化道,肠道黏膜上有灰白色或淡黄色芝麻粒至小蚕豆大纤维素性坏死性结痂;十二指肠黏膜充血、出血;小肠黏膜发炎,有坏死灶;腺胃乳头出血,肌胃角质膜易剥离,并且角质膜下有出血点;肝、脾、肾都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等;胰脏肿胀,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灶;心肌变性;输尿管扩张,充满白色尿酸盐等症状。
2.病理组织学变化。
(1)肠道整个肠道黏膜发生急性、卡他性炎症,肠绒毛肿胀,有的发生凝固性坏死,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肠腺结构破坏。固有层炎性水肿,黏膜层水肿、出血,平滑肌发生实质变性,淋巴组织内淋巴细胞变性坏死。
(2)心、脑心肌实质变性,肌纤维肿胀、断裂、坏死。脑表现非化脓性脑炎变化,血管周围淋巴间隙扩张,神经胶质细胞弥漫性或呈灶状增生,部分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3)呼吸系统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杯状细胞数量增多,固有层充血,毛细血管瘀血。
(4)肝脏、肾脏、胰脏均见实质严重变性,部分细胞坏死崩解。
(5)脾脏、胸腺、法氏囊、淋巴组织严重变性坏死和空泡化,淋巴细胞明显减少,白髓结构大部分消失。
五、诊断
本病的临床特征是有神经症状,排黄绿色或白色稀粪便。本病的病理变化有明显特点,肠道病变突出,出血或结痂。实质器官的病变以脾脏较大的圆形白色坏死灶,胰腺较小的白色坏死灶为特征。
1.根据典型的病理变化结合症状和流行病学情况,可以初步作出诊断。为了确诊,特别是初发病的养鹅场和地区应采取病鹅的肝、脾脏器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病死鹅的肝脾等做细菌性检查。
2.鹅副粘病毒可在9~10日龄鸡胚尿囊液内繁殖。并可引起鸡胚死亡,鸡胚尿囊液对鸡红细胞可呈现较高的血球凝集(HA)滴度,其HA可被鹅副粘病毒抗血清所抑制。病料经负染后在电镜下观察时,可见到典型的副粘病毒。
3.从患病鹅群采集病鹅的肝脏,脾脏,脑等组织作为病毒的分离材料,混合后研磨,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磨碎后,10 000 rpm,离心15 min,吸取上清液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用已处理好的无菌病毒分离液尿囊腔接种9~10日龄的SPF鸡胚,每胚0.1 ml,在孵化36~48 h内,鸡胚发生死亡。用无菌方法取死亡鸡胚的尿囊液测得HA为阳性,用已知鹅副粘病毒病的阳性血清做HI试验,也为阳性;也可利用RT-PCR技术结果为阳性。根据以上检验即可确诊。
六、防治
在治疗上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因此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及早接种疫苗。最好免疫鹅副粘病毒灭活疫苗,但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尚无鹅副粘病毒病疫苗正规产品生产的情况下,可暂时使用鸡新城疫疫苗预防鹅副粘病毒病,也可有效地抵抗鹅副粘病毒的攻击。
一种鹅免疫 至少应免疫4次鹅副粘病毒灭活疫苗。第1次在7~15日龄免疫,每只皮下注射0.5 ml;第2次在第1次免疫后2个月内免疫,每只皮下注射0.5 ml;第3次在产蛋前15 d左右免疫,每只皮下注射1.0 ml;第4次在第3次免疫2个月后免疫,每只皮下注射1.0 ml。经4次灭活苗免疫后,种鹅在整个饲养期内能很有效地抵抗本病。
二雏鹅免疫 种鹅经免疫且HI母源抗体 ≥24的雏鹅,第1次在15日龄左右免疫鹅副粘病毒灭活疫苗,每雏皮下注射0.5 ml;第2次免疫在第1次免疫后21 d进行,每雏皮下注射0.5 ml。种鹅未经免疫或无母源抗体的雏鹅,第1次免疫应在2~7日龄时灭活苗免疫,每雏皮下注射0.5 ml;第2次免疫,在第1次免疫后21 d进行,每鹅肌肉注射0.5 ml。
三紧急预防接种 当周围已发生此病时,应将病死鹅焚烧深埋,立即将未出现症状的鹅除采取消毒、隔离等措施外,最好紧急注射抗血清或卵黄液2 ml /kg肌肉注射,如没有条件可紧急接种副粘病毒油苗1 ml/只。在注射疫苗时应常换针头,防止交*感染引起发病。同时可适量应用广谱抗菌素和抗病毒药物辅助治疗,补充葡萄糖饮水3~5 d,以增强鹅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