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腺胃炎的诊断
1病原学
临床表现为腺胃炎的病例,其病原学非常复杂,因分离到的病原难以复制出临床典型病例,故真正病原尚未定论。我国学者朱国强等从江苏腺胃肿大的病鸡中分离到H95病毒, 认为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有密切的血清学关系;王玉东等从患腺胃肿大病鸡中分离到冠状病毒,认为是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变异株。周继勇等研究表明所分离到的传染性腺胃炎病毒(ZJ971毒株)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抗原相关性极小。杜元钊等从肿大的腺胃中分离到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姜北宇等的研究也证明了REV能导致鸡腺胃肿大。R. K. Page从几个患该病的鸡场中均分离到了呼肠孤病毒,并将此病毒接种到低水平抗关节炎病毒母源抗体的1日龄雏鸡,可以复制出腺胃炎的类似症状及病变。吴延功等报道引起鸡腺胃肿大的病原还有腺病毒和一些未分类的小病毒粒子。该病病原复杂,其理化特性也不尽相同。许多学者认为饲料源性胺、霉菌毒素、变质鱼粉等致炎因子对该病的发生流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多发于秋季,特别是8~10月份。不同品种的蛋鸡和肉鸡均易感,多集中在20~60日龄发病,个别发生在8日龄或产蛋鸡。发病率为7%~30%,死亡率在10%~28%不等。病程持续时间长,病鸡消瘦,逐渐衰竭,陆续死亡。
3临床症状
病程一般为8~10天,慢性病例持续数周或成极度消瘦的永久病例。病鸡初期表现精神沉郁,缩头垂尾,翅下垂,羽毛蓬乱不整,采食及饮水减少,有流泪和肿眼症状;中期采食量和饮水量急剧减少,鸡只常伴有呼吸道症状,排白色或绿色稀粪。病鸡渐进性消瘦,颜面苍白,饲料转化率降低,粪便中有未消化的饲料,呈负增长趋势。耐过鸡大小和体重参差不齐,产蛋率低,无高峰。少量病鸡可发生跛行,最终衰竭死亡。
4剖检病变
剖检病、死鸡,病理变化基本一致。发病初期病死鸡全身消瘦,发育不良,肌胃、胸腺、脾脏、法氏囊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胃壁触摸质度变硬,黏膜乳头堵塞,挤压有大量乳白色分泌物溢出,小肠黏膜肿胀充血或有出血,常有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样病变,出现肾肿大,尿酸盐沉积。
发病中后期的病鸡,除上述病理变化加重外,特征病变是腺胃显著肿胀变硬,乳白色球状,浆膜血管充血,切开胃壁自行外翻,显著增厚,可见黏膜表面散盖黄白杂色异物,刮去异物后,触摸质度变硬,可见乳头肿胀突起,腺胃乳头排列较规则,乳头间隙明显可见,挤压乳头时可挤出黄白色脓性分泌物,个别乳头周缘黏膜发生充血、出血和溃疡。肌胃内有食物,肌胃角质膜和黏膜一般无病变,有的肌胃角质膜出现白斑或脱落。胰腺肿大,有的有出血点。有的病鸡十二指肠壁增厚,黏膜充血、出血,空肠、直肠、盲肠扁桃体出血。喉头和气管充血,内有较多黏液,肺充血或淤血,气囊浑浊。部分鸡伴有不同程度的肾脏肿胀,个别还出现明显的“花斑肾”。
5 组织学病变
腺胃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坏死,固有层及腺小叶内炎性细胞灶状浸润,炎性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兼有少量异嗜性粒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等,常见腺腔扩张充满坏死脱落的腺上皮细胞、黏液及炎性细胞,有的腺泡原有的矮柱状分泌细胞转变为立方上皮细胞,有的腺体呈短柱管状、团块状腺瘤样增生;小肠黏膜亦见慢性卡他性肠炎及出血病变。胸腺、法氏囊及脾脏淋巴组织萎缩,间质结缔组织增生。
6防治措施
6.1预防措施
6.1.1选择质量过关的鸡苗、疫苗。
选择无该病感染的种鸡场鸡苗,选购的无REV等相关病毒污染的疫苗免疫雏鸡。
6.1.2强化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
6.2药物治疗
本病无特效治疗药物,可考虑黄芪多糖+阿莫西林+新霉素治疗。
在用药治疗的同时,应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微量元素、蛋白、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因为鸡患病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减少,所以添加营养物质可以增强鸡体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