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学
鸡嗜血杆菌呈多形性。在初分离时为一种革兰氏阴性的小球杆菌,两极染色,不形成芽胞,无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24小时的培养物,菌体为杆状或球杆状,大小为0.4~0.8um×1.0~3.0um,并有成丝的倾向。培养48~60h后发生退化,出现碎片和不规则的形态,此时将其移到新鲜培养基上可恢复典型的杆状或球杆状状态。
本菌为兼性厌氧,在含10%的大气条件下生长较好。对营养的需求较高,早期的报告认为既需要X因子[氯高铁血红素],也需要V因子[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但是,近来的分离菌株已证明只需要V因子。鲜血琼脂或巧克力琼脂可满足本菌的营养需求。经24h培养后,在琼脂表面形成细小、柔嫩、透明的针尖状小菌落,不溶血。本菌可在血琼脂平板每周继代移植保存,但多在30~40次继代移植后失去毒力。有些细菌,如葡萄球菌在生长过程中可排出V因子。因此,副鸡嗜血杆菌在葡萄球菌菌落附近可长出一种卫星菌落。若把副鸡嗜血杆菌均匀涂布在2%示胨琼脂平板上,再用葡萄球菌作一直线接种,则在接种线的这缘有副鸡嗜血杆菌生长,这可作为一种简单的初步鉴定。若用含5%~10%鸡血清的糖发酵管,可测定本菌的生化特性。
本菌的抵抗力很弱,培养基上的细菌在4℃时能存活两周,在自然环境中数小时即死。对热及消毒药也很敏感,在45℃存活不过6min,在真空冻干条件下可以保存10年。
二、流行病学
本病发生于各种年龄的鸡,老龄鸡感染较为严重。7d的雏鸡,以鼻腔内人工接种病菌常可发生本病,而3~4d的雏鸡则稍有抵抗力。4周龄至3年的鸡易感,但有个体的差异性。人工感染4~8周龄小鸡有90%出现典型的症状。13周龄和大些的鸡则100%感染。在较老的鸡中,潜伏期较短,而病程长。
病鸡及隐性带菌鸡是传染源,而慢性病鸡及隐性带菌鸡是鸡群中发生本病的重要原因。其传播途径主要以飞沫及尘埃经呼吸传染,但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传染。
雉鸡、珠鸡、鹌鹑偶然也能发病,但病的性质与鸡不同,具有毒性反应。
本病的发生与一些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的诱因密切有关。如鸡群拥挤,不同年龄的鸡混群饲养,通风不良,鸡舍内闷热,氨气浓度大,或鸡舍寒冷潮湿,缺乏维生素A,受寄生虫侵袭等都能促使鸡群严重发病。鸡群接种禽痘疫苗引起的全身反应,也常常是传染性鼻炎的诱因。本病多发于冬秋两季,这可能与气候和饲养管理条件有关。
三、临床症状
病的损害在鼻腔和鼻窦发生炎症者常仅表现鼻腔流稀薄清液,常不令人注意。一般常见症状为鼻孔先流出清液以后转为浆液粘性分泌物,有时打喷嚏。脸肿胀或显示水肿,眼结膜炎、眼睑肿胀。食欲及饮水减少,或有下痢,体重减轻。病鸡精神沉郁,免部浮肿,缩头,呆立。仔鸡生长不良,成年母鸡产卵减少;公鸡肉髯常见肿大。如炎症蔓延至下呼吸道,则呼吸困难,病鸡常摇头欲将呼吸道内的粘液排出,并有罗音。咽喉亦可积有分泌物的凝块。最后常窒息而死。
四、病理变化
本病发病率虽高,但死亡率较低,尤其是在流行的早、中期鸡群很少有死鸡出现。但在鸡群恢复阶段,死淘增加,但不见死亡高峰。这部分死淘鸡多属继发感染所致。病理剖检变化也比较复杂多样,有的死鸡具有一种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有的鸡则兼有2~3种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具体说在本病流行中由于继发症致死的鸡中常见鸡慢性呼吸道疾病、鸡大肠杆菌病、鸡白痢等。病死鸡多瘦弱,不产蛋。
育成鸡发病死亡较少,流行后期死淘鸡不及产蛋鸡群多。主要病变为鼻腔和窦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粘膜充血肿胀,表面覆有大量粘液,窦内有渗出物凝块,后成为干酪样坏死物。常见卡他性结膜炎,结膜充血肿胀。脸部及肉髯皮下水肿。严重时可见气管粘膜炎症,偶有肺炎及气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