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详解猪伪狂犬的病理过程及其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2-30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137
核心提示:河南省十三届猪病研讨会论文

核心提示:本文详细阐述猪伪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发病过程及诊断要点。

猪伪狂犬病病(PPV)是由疱疹病毒属的伪狂犬病毒引起的疾病。在猪群中该病毒能够通过妊娠从上一代传递到下一代的垂直传播,还能够通过猪只之间互相接吻以及蚊蝇叮咬而水平传播,属于乙型传播疫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播,病毒感染后首先在鼻咽部、扁桃体中增殖,再经神经侵袭脑、脊髓的同时,也可由鼻腔粘膜经呼吸道侵入肺泡。这是临床初生仔猪无其他明显症状,但若发生抽搐后迅速死亡的主要原因。

一、临床表现

感染早期体重25kg以上的商品猪,病毒侵袭导致猪的肝脏的胆汁分泌机能亢进,突然增多的大量胆汁刺激十二指肠和幽门壶腹部,病猪表现胃肠痉挛和粪便发黑,阵发性腹痛,频频排粪,采食量下降;体温39-41℃。进入4-10天的感染中期,由于十二指肠和幽门壶腹的持续痉挛,幽门突红肿,溃疡,形成胆汁排泄障碍和向胃部的逆流;同时,由于持续增值的病毒对外周淋巴的侵袭引起的全身发热,水排泄的增强,继发胆汁粘稠,胆囊内壁充血、出血和胆囊壁增厚等炎症变化。与此同时,大量胆汁进入胃部,打破胃内容物的酸碱平衡,使pH值上升,直接引发病猪发生呕吐。pH值偏高的胃液长时间的浸润,一方面使得胃神经反射机能麻痹,呕吐很快停止,病猪出现采食量下降,这是饲养密度过大或观察不及时,个体发病后不易被发现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贴近胃壁的高pH值胃液直接损伤胃底粘膜,引起胃底充血、出血和穿孔、胃痛,形成病猪有食欲,但采食量下降或呈间断性采食(即添加饲料时猪反映明显,但采食数口后停顿下来,稍后继续采食,并再次发生采食停顿)、粪便发黑的现象。到了10-15天(部分单一性病例可达20天)的感染中后期,由于胃底损伤严重,病猪采食量下降至正常采食量的1/5-1/8,甚至拒绝采食。此时由于胃痛,多数患猪发生明显的卧姿改变。即:从右侧卧变为腹卧。夏秋高温季节,病猪两前肢前伸,呈典型的“犬伏状”;冬春寒冷季节,则表现四肢蜷曲的“犬卧状”。粪便从前、中期的消化不良性稀粪(过料)变为水样稀粪,部分病例由于采食极少,停止排粪。部分脑部病例明显,发生抽搐、震颤、后躯麻痹(左右摇摆和站立困难、犬坐状)或排粪失禁;部分神经病例,由于吻突发痒,频频拱地,表现吻突上部受力点呈现特有的绿豆-黄豆大小的淤血斑或吻突的顶部充血、蹭伤性出血;腹股淋巴结肿大不明显。

感染该病的母猪多数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体温38.8-39.8℃。感染5-10天内,部分母猪出现呕吐;部分妊娠母猪的怀孕期缩短3-10天不等(多数3-5天),发生早产、产弱胎、死胎、胎衣腐烂变黑及木乃伊;部分母猪表现为临产前4-6天和分娩后1-5天渐进性采食下降,甚至直接发生食欲废绝;断奶后配种母猪以隐形流产为主要特征;种公猪则以睾丸和阴囊肿大、睾丸萎缩和性欲下降、精液活力下降为主要特征。

母猪群感染该病时所发生仔猪有四个死亡高峰。1、出生后3日龄以内的第一死亡高峰,多数规模化和专业户猪群的仔猪病死率在15-50%,个别高达100%。2、10-15日龄的第二个死亡高峰在10-25%之间,个别高达55%。3、断奶前后的第三个死亡高峰(25-35日龄)发病仔猪的死亡率因管理水平和饲养条件的差异在15-40%之间。4、10周龄前后的第四个死亡高峰(70日龄墙)死亡率在20-40%之间。发病仔猪表现为抽搐、震颤、共济失调,“过奶”性稀粪,失禁状黄色水样稀粪,体温40-41.5℃,死亡率在60%左右。管理水平落后的地区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最高。几乎是整窝死完。

二、 剖检及病理分析

常见的病理:肝脏前表面有拇指大,边缘整齐的灰白色坏死灶或条带状、园斑状不规则灰白色硬变区。早期病例胆囊充盈,胆汁粘稠呈绿色;中期病例可见胆汁中有深绿色颗粒状沉淀,胆囊壁肿厚,胆管阻塞;后期病例病例和混合感染病例可见胆囊壁充血、出血。脾脏不肿大,呈玫瑰红色;部分病例脾脏的背面可见鲜红色或深红色,大小如米粒的露珠样出血点;肾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针尖状出血点。胃部病变主要是胃底充血、出血、斑点状或条状穿孔,部分单一性早期病例的胃底病变不明显,但无食糜,仅有少量浅黄色饮水,在幽门膨大部常见点斑状穿孔痕迹;部分病例的胃表面充血明显,在充血部对应的胃内壁可见点斑状或沟条状穿孔。慢性病例小肠鼓胀,充满气性或水样物,小肠内粘液很少、肠壁变薄或充血呈鲜红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或表面出血、实质出血明显。腹股沟淋巴结表面出血呈暗红色,实质灰白色;死亡超过6小时以上病例腹股沟淋巴结表面则呈灰褐色。

随着猪日龄的增长,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逐渐完善,断奶猪和保育猪、育肥猪和成年公母猪感染本病的病程逐渐延长,临床明显症状也在改变,“阵发性抽搐-过料-呕吐-后驱麻痹”成为不同年龄段猪群的临床症状,病死率也随着日龄的增长而下降。70日龄前的仔猪,由于体内器官发育不完全,免疫系统功能不完善,发病时表现神经症状或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70日龄以后的保育猪、育肥猪,由于具有相对完善的机体防御机能,病毒突破血脑屏障侵袭大脑的难度加大,而通过肺循环、门脉循环后侵袭肝脏、胆囊、肾脏,之后继发胃、肠道病变成为主要矛盾;60kg以上的育肥猪和种猪,由于免疫系统功能的强大和耐受力的增强,病毒突破血脑屏障的几率更低,临床抽搐症状较少见,在胃肠粘膜损伤严重、甚至发生胃穿孔、采食下降之后,才变现出脊髓神经损伤、后肢左右摇摆和后躯麻痹症状。部分胃肠粘膜损伤病例在针对性用药后尚能恢复,但由于血液中病毒太多,如不应用抗病毒药物,则外周免疫系统器官(脾脏、淋巴结)受侵袭后功能下降,导致机体的免疫机能残缺,直至发生免疫抑制。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