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猪肾虫病;猪冠尾线虫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2-30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500

猪肾虫病;猪冠尾线虫病

【概述】  猪肾虫病又称冠尾线虫病,是由有齿冠尾线虫寄生于猪的肾盂、肾周围脂肪和输尿管等处引起的。虫体偶尔寄生于腹腔和膀胱等处。本病分布广泛,危害性大,常呈地方性流行,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猪的主要寄生虫病。

【病因/病原】  虫体粗壮,呈灰褐色,形似火柴杆,体壁较透明,其内部器官隐约可见。雄虫长20-30毫米,交合伞小,交合剌两根。雌虫长30-45毫米。卵呈长椭圆形,较大,灰白色,两端钝圆,卵壳薄,长99.8-120.8微米,宽56-63微米。

【流行病学】  虫卵随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与湿度条件下,经1-2天孵出第一期幼虫;经2-3天,第一期幼虫经过第

一、二次蜕皮,变为第三期幼虫(即感染性幼虫)。感染性幼虫可以经过两条途径感染猪:一是经口感染,二是经皮肤感染。经口感染往往是猪吞食了感染性幼虫;幼虫钻入胃壁,脱去鞘膜,经3天后进行第三次蜕皮变为第四期幼虫,然后随血流进入肝脏。经皮肤感染的幼虫钻进皮肤和肌肉,约经70个小时变为第四期幼虫,随血流经肺和大循环进入肝脏,幼虫在肝脏停留3个月或更长时间,穿过包膜进入腹腔,后移至肾脏或输尿管组织中形成包囊,并发育成成虫。少数幼虫误入脾、脊髓、腰肌等处,不能发育成成虫而死亡。从幼虫侵入猪体到发育成成虫,一般需经6-12个月。本病多发生于气候温暖的多雨季节,在我国南方,猪只感染多在每年3-5月和9-11月。感染性幼虫多分布于猪舍的墙根和猪排尿的地方,其次是运动场中的潮湿处。猪只往往在墙根掘土时摄入幼虫,及在墙根下或其它潮湿的地方躺卧时,感染性幼虫钻入皮肤而受感染。

【病理学】  皮肤上有丘疹或结节,淋巴结肿大。肝内有包囊和脓肿,内含幼虫。肝肿大变硬,结缔组织增生,切面上可看到幼虫钙化的结节。肝门静脉中有血栓,内含幼虫。肾盂有脓肿,结缔组织增生。输尿管管壁增厚,常有数量较多的包囊,内包成虫。有时膀胱外围也有类似的包囊。腹腔内腹水较多,并可见到成虫。在胸膜和肺脏中也可发现结节和脓肿,脓液中可找到幼虫。在后肢瘫痪的病猪可见幼虫压迫脊髓。

【症状】  无论幼虫或成虫,致病力都很强。幼虫钻入皮肤时,常引起化脓性皮炎,皮肤发生红肿和小结节,尤以腹部皮肤最常发生。同时,附近体表的淋巴结常肿大。幼虫在猪体内移行时,可损伤各种组织,其中以肺脏受害最重。

【诊断】  临床观察,发现病猪腰背松软无力,后躯麻痹或有不明原因的跛行时,可镜检尿液,发现大量虫卵,即可确诊。有人用皮内变态反应进行早期诊断,即用肾虫的成虫制作抗原,配成1:100浓度,皮内注射0.1毫升,经5-15分钟检查结果,凡注射部位发生丘疹,其直径大于1.5厘米者为阳性反应;直径1.2-1.49厘米者为可疑;小于1.2厘米者为阴性反应。.

【治疗】  (1)右咪唑。按5-7毫克/公斤体重一次肌肉注射。

(2)丙硫苯咪唑。按20毫克/公斤体重,一次拌料口服。

(3)阿维菌素(1%)。每1毫升/30公斤体重,颈部皮下注射。

【防治措施】  应经常保持圈内外清洁、干燥,圈内与运动场的排尿、排水要畅,地面可用石灰水或3%-4%漂白粉水溶液消毒。加强饲料管理,重视饲料搭配,给予富有营养的饲料。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