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禽痘症状和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2-30  来源:中国禽病网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225

禽痘又称白喉,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以体表无毛处皮肤痘疹(皮肤型),或在上呼吸道、口腔和食管部黏膜形成纤维素性坏死假膜(白喉型)为特征。可通过上呼吸道感染发病,临诊上表现为皮肤型、粘膜型及混合型。当发生粘膜感染时,口腔、喉头及气管粘膜出现溃疡性黄白色病灶,伴有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不少病禽都是因为呼吸道假膜太厚而引起采食和呼吸困难,可用镊子将其剥离,溃疡部涂以碘甘油。

流行病学:多种野生禽类较易感染,鸟类如金丝雀、麻雀、燕雀、鸽、椋鸟也常发生痘疹。发病季节主要是夏季和秋季,此时发病的绝大多数为皮肤型。冬季发病的较少,常为粘膜型。禽痘病毒通常存在于病禽落下的皮屑、粪便以及随喷嚏和咳嗽等排出的排出物中。上述污物到达健禽皮肤和粘膜的缺损中时,可引起发病。另外,吸血虫有传播此病的作用,蚊的带毒时间可达10 ~ 30天。

防治措施

平时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新引进的禽应隔离观察,证实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加强环境中的灭蚊工作,整修禽笼,防止禽皮肤和黏膜损伤而造成感染。对往年发生过本病的地区,应接种禽痘疫苗,一般采用两次免疫(第一次在家禽10~20日龄,第二次加强免疫在3~5周后)。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