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营销管理 » 领导技巧 » 正文

相当多民营企业的赢利模式是错误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2-24  来源:中国养殖网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218

中国企业如何突破“发展模式转型”天花板?

经济转型的重要性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年了,但到底如何转型?企业究竟如何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持续的发展道路?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看法。本文是一个实地的调研思考,今年上半年,我在珠三角做了将近半年的调研,与很多企业家一起实地探讨了中国经济的转型问题。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与结论:

第一:民营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四大天花板,如果经济发展方式不转变,未来会有40%左右的民营企业面临死亡或被淘汰的危险,中国经济转型的主体是民营企业,而不是所谓的国有企业与大型企业,房地产财政正在降低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发展的依赖,政府对民营企业“只索取不投资”无疑会影响转型的推进。

经济转型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为什么转型迟迟难以获得突破性的成功?其实道理也不复杂,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企业。中国大大小小的企业加起来也有几十万家吧,这么多的企业都在走“资源争夺战”,“机会争夺战”,或者“价格战”,只能说明中国经济在这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宏观环境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资源”、“机会”或者“低价”等因素来致富。

在珠三角与企业家交流的时候,大家普遍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中国民营企业未来会面临四大天花板。第一是人民币的升值,这会让出口型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第二是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这会让相当一批中小型企业举步维艰;第三是员工工资上涨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靠廉价劳动力赚钱的模式走到了尽头;第四是企业管理层与员工的对立,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中管理层脱离一线,管理方式粗暴,造成了劳资双方的对立。

应当说,这四大天花板过去都不曾这么集中同时出现过,在与珠三角的企业家交流时,他们普遍都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当我问到如果继续延用过去的管理方式与增长模式,会有多少企业面临死亡或淘汰?我得到的平均估计值是,大约会有40%左右的企业会在未来五年之内被淘汰或死亡。事实上,这种估计也会影响企业家们自己的行为,我在实地调研中也发现,大约有五分之一左右的企业家表现对未来前景的担忧或失望,一些人已经办理或正在办理移民,或者正在用大量的资金去买房或从事房地产开发。当然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对未来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他们正在寻找出路,比如积极投资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进行流程改造,加大对员工的投入,相当多的OEM企业在国内做渠道建设,一句话,中国沿海发达地区正在悄悄地爆发着一场赢利转型的运动。

我们应当明确一个基本的观点了,那就是从经济的整体进步来看,中国经济的转型主体应当是广大的民营企业,而不是少数国有企业或大企业。过去民营企业是地方政府的最重要的收入源,但这几年的房地产财政,让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不再以民营企业为“源”,民营企业制度变革的大环境不能够说恶化,但优化的速度明显是放缓了。

二、作为转型主体的民营企业,要让他们去通过“技术创新或品牌突破”来转型的思路是不现实的,真正的出路在于提高整体竞争力。而提高竞争力的真正阻碍在于,目前相当多的民营企业的赢利模式是错误的。

技术与品牌是一个公司强大的标志,同样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实力的体现。但标志与体现是一回事,把这种标志与体现上升到转型战略却是另一回事。事实上,我们现在就是把技术与品牌升级当成战略来执行的。我在珠三角接触的民营企业中,不少都获得了政府在技术投入方面的资助,同样,我所接触的不少企业,都意识到没有品牌的竞争,最后只能走入价格战,所以,很多企业都在花大力气投资品牌与渠道建设。

就某个具体的企业来说,这样做当然没有问题,但从整个转型的主体角度看,这样做却存在着战略性的失误。第一,技术与品牌都是相对的,技术与品牌永远在一个行业的金字塔的顶部,当大家都往金字塔的顶部爬的时候,造成的结果必然是,真正有技术或品牌的永远是在顶部的少数公司。第二,品牌与技术投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技术的突破那是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人才储备与设备投资,品牌也需要更长的时间。

所以,要谈如何通过技术或品牌来突破赢利方式,我觉得那是华为,联想这一类大公司的事,我们当然渴望每家民营企业都象比亚迪一样拥有核心技术,但问题是,成千上万家民营企业如何做比亚迪?要知道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大量的中小企业,而不是大企业。难道联想、华为、TCL、海尔等一批企业成为世界五百强,就说明中国经济转型成功?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广大的民营企业,而不是少数大公司。

那民营企业转型的阻碍何在?我觉得这要问,民营企业是如何出现的?又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中国民营企业的出现是受益于制度变革,而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却受益于良好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可以说,大部分企业的增长方式是机会型或资源型的,是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之上的比较竞争优势,特别是相当一部分OEM企业更是如此,用一句话来衡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那就是以“低成本产品”为中心的模式,本质上,这是一种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这种模式是有问题的,当市场环境与劳动力成本供给发生变化时,危机就出现了。中国民营企业能否从“低成本产品制造”的机会型增长,转变成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竞争型增长,这才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本质问题。

第三,转型的出路在于重新认识“中国制造”,中国经济的转型的出路并不在于中国创造,而在于“按需制造”。中国民营企业未来在五到十年的赢利方式,只有很少一部分可以通过价格提高来获得,根本的出路在于消除浪费,特别是消除管理行为的浪费。

中国民营企业目前的困境,很大程度是过去的成功模式造成的。过去在市场环境好的情况下,生产什么基本上都可能销售出去。销不出去,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降价促销,这就是价格战的由来。

但价格并不会永远生效,而且大家都打价格战,那利润从何而来?回答是向劳动力成本与采购成本要利润。向劳动力成本要利润的方式是加班,但成天加班,责任心就成了问题。而供应商在价格压力之下如何生存?于是相当一部分供应商便在原材料上动手脚,偷工减料就出现了,于是,质量不稳定,交货期不及时,库存增加,就成了民营企业家们疲于奔命的事。

我曾经与一些企业家交流过,我问,如果原材料上涨一倍,员工工资涨50%,你能够活下去吗?回答是,那要看下游让不让涨价。如果让涨价,那就没有问题,如果不让涨价,那活下去就很困难了。同样的问题问下游的企业,回答是,那要看消费者或市场让不让涨价。

我觉得这种回答清楚地表明了传统增长模式的困境:我们都在谈价格,而不是谈价值。每年我都要到日本去两三次,研究与学习日本公司的做法,同样的问题,我也问过日本的企业家。因为我们民营企业现在所面临的四大天花板,日本企业在七十年代末与八十年代初都曾经碰到过,日本企业是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日本企业的回答是:日本从来就没有多少资源,所以,原材料与员工工资的上涨,本来就是日本公司面临的正常竞争环境,日本专家甚至用一句话来总结说,这就是日本的宿命。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如何办?解决方案是,敬畏客户,开动脑筋,消除浪费。

于是在日本我们可以看到,哪怕是一个很小的店面,也要花很大的精力来装饰门面,日本是非常讲究节约资源的,但日本公司在产品包装上,却显得是那么“浪费”。为什么?这就是对客户的敬畏,钱花在客户价值层面的,多少都可以花,而不创造客户价值的,一分都不能够花。为此,丰田总结出了七种浪费,其中最大浪费就是生产过剩、搬运与库存,而消除浪费,就是利润呀。

在我所接触的企业家中,谈到企业中存在的浪费,特别是一些去过日本企业参观学习过的企业家,他们都承认,在消除浪费层面,企业中至少有50%的利润空间。而在管理层面,我们的浪费就更多了,在与他们交流中,我总结出企业管理行为的七大浪费:

1,偏离目标(价值定位)的行为

2,不讲投资回报率的行为

3,没有客户细分的行为

4,没有独特价值的行为

5,不聚焦地域,产品与客户的行为

6,偏离有效产出的行为

7,偏离员工满意度的行为

当我问到这些浪费消耗了企业多少利润空间时,他们回答至少也有50%的利润空间。所以,我的看法是,中国民营企业的转型根本出路在于一个根本,两个方向。一个根本是:从以低成本的产品制造为中心,转向客户需求为中心,两个方向是,一是消除生产浪费,二是消除管理浪费。消除了这两种浪费,我觉得即使原材料与员工工资上涨50%,他们仍然可以赢利。

我想,这就是从企业实际出发得到的一个简简单单的结论,我觉得经济转型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如何让广大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转型中获益而不是受损,如何让他们在转型的过程中找到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办法,也许这才是真正转型的真正出路。毕竟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的活力在于企业的创造性,而不是源于专家的设计。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