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腺胃炎的病因、特点及防治措施
近期很多地区发生以采食量降低,饲料消化不良鸡群生长严重受阻为特征的疾病,因病鸡腺胃肿大,肌胃角质层糜烂,诊断为传染性腺胃炎。
传染性腺胃炎是一种以鸡生长不良、消瘦、整齐度差,腺胃肿大呈白色球状,腺胃粘膜溃疡、脱落、肌胃角质层糜烂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有的地方也称其为腺胃型传支。现在在肉鸡上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蛋鸡也偶见发病。发病鸡死亡率低,且病程长,后期淘汰率高。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损失。
一、病原及发病诱因
本病病原尚不明确,但有资料称病毒分离可以分离到变异的冠状病毒,因此也有腺胃型传支的说法。此外还在病变组织分离出其他的病原微生物。
1.1非传染性因素
霉菌毒素 镰孢霉菌产生的T2毒素具有腐蚀性,可造成腺胃、肌胃、和羽毛的上皮粘膜坏死;桔霉素是一种肾毒素,能使肌胃角质出现裂痕;卵孢毒素也能使肌胃和腺胃交界的峡部环状面变大、坏死,粘膜被假膜性渗出物覆盖;圆弧酸可造成腺胃、肌胃、肝脏和脾脏的损伤,使腺胃肿大,粘膜增生,溃疡变厚,肌胃粘膜出现坏死。
1.2传染性因素
某些病毒病比如鸡痘,特别是眼型鸡痘也能表现腺胃炎的症状。还有传支、非典型新城疫、VA缺乏等。一些垂直传播的病原也可能是该病的诱因,如临床常见的网状内皮增生症、鸡传染性贫血等。
1.3管理因素
特别是育雏期间环境管理不当,比如温度高、湿度大也可成为本病的诱因。
二、流行特点
2.1传染性腺胃炎可在不同品种的肉鸡和蛋鸡上传播,以蛋雏鸡、肉雏鸡和青年鸡多发,该病在817肉杂鸡上也可发现。发病率因不同地域和管理的差异而表现不一。一般最低发病率在10%左右,死亡率高达30%左右。
2.2该病发病日龄也因管理和地域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最早见于6日龄,20-25日龄以前多发。病程10-15天,发病后5-8天为死亡高峰。
2.3该病病因复杂,病原可能是垂直传播,也可能是一种或几种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及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综合症;消化道和内分泌器官是这些致病因子的靶器官。
三、临床症状
3.1病鸡临床上表现羽毛蓬乱有时潮湿,翅膀下垂,采食和饮水量明显减少。
3.2皮肤爪子冠髯苍白,可视粘膜苍白,嗉囊内容物呈淡褐色,有时呕吐黑褐色米汤样物。
3.3鸡体消瘦,腹泻,排水样鱼肠子样粪便和淡粉色稀便。
四、病理变化
4.1病鸡消瘦,肌肉苍白,嗉囊扩张,内有黑褐色米汤样物。
4.2腺胃内径变粗,长度缩短,外观有明显红、白相间的坏死斑或坏死灶,腺胃和肌胃连接处呈不同程度的糜烂、溃疡、肌肉壁肿胀。
4.3病鸡腺胃具有特征性。病鸡腺胃肿大如球,呈乳白色,仔细观察可见灰白色格状外观。纤维乳头呈不规则突出、变型、肿大、挤压有脓状液体。
4.4切开腺胃可见腺胃壁增厚,水肿,按压可流出浆液性液体。乳头肿胀出血,乳头间界限融合。肌胃萎缩,内膜开裂脱落。胸腺、脾脏、法氏囊萎缩,肠道表现出肠壁水肿,粘膜脱离,出血症状等。
4.5发病后期可见肝肾肿大、变黄、质脆的综合病变及法氏囊损伤等其他并发症。
五.防治措施
5.1管理水平和防疫状况对腺胃炎的发生有重大影响。制定科学的防疫程序,控制传染性因素对本病的影响,合理控制育雏期间的温度、湿度。
5.2严格执行卫生和消毒措施有助于控制该病发病率。
5.3控制日粮中各种霉菌、真菌及其毒素对鸡群造成的各种危害,此外日粮中的生物源性氨基酸,包括组胺、组氨酸等的控制也是降低腺胃炎发生的有效措施。
5.4发病早期,治疗原则:抗病毒加健脾利水。治疗方案:板青颗粒250斤水集中饮水6-8小时,脾胃健每袋200斤料加肾畅通每袋250斤料混合拌料自由采食8小时。连用3-4天。
5.5发病中后期,治疗原则:抗病毒,增强免疫力,控制免疫抑制,保护肝肾,控制继发感染。治疗方案:菌毒双清每袋250斤水加芙劳欣每袋350斤水混饮,每天两次中间间隔5-6小时,每次饮水3-4小时,脾胃健每袋200斤料加肝肾健,每袋300斤料混合拌料自由采食8小时。连用3-4天。
鲁东:潘维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