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主要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现状和对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1-13  来源:中国兽药114  作者:张玲  浏览次数:368
  在引起猪腹泻病的各种病因中,病毒性腹泻的危害是最为严重的,它可以引起仔猪的死亡,成猪的掉膘,饲料报酬的降低,增加人工费和药费的开支等危害,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 
  1 引起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毒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是我国流行性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同时其他病毒如肠病毒感染、猪腺病毒感染、星状病毒、杯状病毒、诺瓦克病毒、细小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瘟病毒也可以引起猪只的腹泻,可以说,病毒性腹泻的病因是十分复杂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 我国流行的主要病毒性腹泻病及其特点 
  2.1 猪传染性育肠炎(TGE) 
    猪传染性育肠炎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各种年龄的猪只都可以感染,以引起7~10日龄以内仔猪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通常100%)为特征,而周龄较大或成年猪只虽然几乎没有死亡,但是掉膘、降低饲料报酬,增加药物和人力等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严重的。该病是世界性的疾病之一。 
  本病病原为冠状病毒属成员,最初于1945年发生在美国,1946年由此Doyle和Hutchings首次报道。之后英国、日本在1958年报道发生了TCE。从那时起,许多欧洲国家、中南美洲、加拿大、台湾省、朝鲜、菲律宾和我们中国都报道了本病。我国最早发现本病是1956年在广东省揭阳、惠来和汕头市的几个猪仓库中。 
  TGE有两种流行形式,暴发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性。当TCEV侵入一个全部或绝大部分猪都是易感猪的猪场,TCEV很快感染所有不同年龄的猪只,尤以冬春季节严重,猪只发生不同程度的厌食、呕吐、腹泻。哺乳仔猪发病最严重。哺乳母猪发病导致无乳,造成仔猪死亡率上升。发病后的猪场,由于获得免疫猪只出卖,选留的后备猪,易感猪只的增多,隔一定的时期,当有TGEV重新侵入使全部或大部分猪只重新感染,呈现周期性暴发。暴发性流行现在不多见。一个猪场暴发性流行后,TGE病和TGEV持续在一个猪场存在,这是由于经常有仔猪的出生或易感猪的增加,易感猪感染后造成本病的长期存在,可呈地方性流行。 
    冬春季节寒冷、潮湿,病毒相当稳定,附着在车辆或其它无生命物体上,运输饲料或动物期间,猪场间的传播有较大可能性。猪、狗、狐狸、鸟类(燕八哥)、鼠、苍蝇等,可以将TGEV从一个猪群传播到另一个猪群。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本病在夏秋季节也有流行。 
    1956年本病在我国广东省发现后,山东、天津、辽宁、甘肃、河北、山西、陕西等各地陆续发现本病。1976年后本病发病率平均每年以万分之六、七的速度逐年上升,到1987年发病率达1.69%。1987~1989年全国疫病普查,TGE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发病数仍居高不下,据21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共发病猪2350.61万头,死亡36.14万头,平均发病率为1.61%,死亡率为0.025%。发病率以四川和海南省为最高(4.48%和4.37%),其次是福建和广东省2.94%和2.89%),其它省发病率在0.1%~0.55%之间。 
    本病近年来仍呈上升趋势。本病与猪流行性腹泻的混合感染率也在逐年上升,1990年为21.2%,随后几年的调查已上升到30.77%及44.15%。尽管是局部地区或猪场的血清学调查统计,但说明了本病对养猪业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 
    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为8~18小时,长者为2~3天或更长时间,特点是传播快,几天内可以蔓延到全群。 
    严重腹泻仔猪粪便中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气味腥臭。发病持续时间长短和死亡率与猪年龄里反相关系。不足1周龄仔猪出现临床症状后2~7天死亡。2~3周龄以上仔猪将存活,但在一段时间内体质虚弱,也可能形成僵猪。 
    肥猪、母猪和公猪的临床症状表现轻重不一样,普遍为厌食,个别呕吐,严重腹泻的猪排出水便呈喷射状。泌乳母猪发病严重,体温升高,厌食、呕吐和腹泻,泌乳停止,这也是造成仔猪高死亡率的另一因素。这些严重症状可能与感染的仔猪密切接触造成的或是体内激素的变化增强了易感性。相反,通常也有些母猪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病变的主要部位在胃和小肠。胃内充满乳凝块,胃底黏膜充血。小肠充血,肠壁变薄发亮,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内含泡沫和水样化的乳凝块。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 
    实验室诊断可采取猪小肠黏膜作抹片,进行荧光抗体染色,发病猪小肠各段可发现多量的荧光细胞. 
  2.2 猪流行性腹泻(PED) 
  猪流行性腹泻(PED)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的高死亡率为特征。 
  70年代初首先发现于英国和比利时。1976年,暴发了类似TGE的急性腹泻,己排除了TGEV作为病原的可能,也不是其它已知肠致病性病原,Wood把这次暴发的腹泻称为腹泻Ⅱ型,以便与70年代初发生的腹泻(称Ⅰ为型)区别。     1978年Pensaert等发现一种类冠状病毒的病原与Ⅱ型腹泻暴发有关。实验表明Ⅰ型和Ⅱ型腹泻的发生是由相同的冠状病毒引起的,故把这种腹泻称为猪流行性腹泻(PED)。  
  1973年先后在我国上海、辽宁、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地分离到TGE和PED病毒抗原。TGE和PED在病毒抗原形态,临床症状,流行病学极其相似,唯免疫学和血清学相互没有交叉反应。PED是独立的猪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流行主要发生在冬季,也有发生于夏季或春秋季节。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PEDV随粪便排出后,污染周围环境、车辆、衣服、鞋、用具等而散播传染。PEDV主要通过被感染猪只排出的粪便或污染物经口途径自然感染。哺乳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100%,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母猪发病率为15%~90%。 
 PED单一发生或PED和TGE混合感染发病。 
  病变主要在小肠,小肠充血,肠壁变薄发亮,内充满黄色的液体。肠系膜充血,肠淋巴结充血、水肿。实验窒诊断可采取猪小肠戴膜作抹片,进行荧光抗体染色,发病猪小肠各段可发现多量的荧光细胞。成猪经3~7天腹泻后,可逐步康复。 
  2.3 猪轮状病毒(RV)感染 
  本病系由轮状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儿童及多种幼龄动物的急性肠道疾病。在猪主要发生在哺乳期的仔猪。病猪开始出现厌食,精神迟钝,继而出现下痢,粪色暗黑或黄白色,较腥臭,持续2~4天。个别猪出现呕吐。病猪消瘦,脱水。若无激发感染,死亡率不会超过10%。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充满凝块和乳汁,大小肠黏膜呈条状或弥漫性充血,肠壁黏膜易脱落,肠壁变薄。实验室诊断最可靠方法是腹泻24小时以内的粪样作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见似车轮状的病毒粒子。也可用荧光抗体、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方法检测病毒抗原。 
  3 猪腹泻防治的对策 
  3.1 免疫预防 
  以上介绍的几个主要的仔猪腹泻症大多数发病日龄小,发病急,病死率高。因此,靠发病后进行免疫防御是来不及的。目前,大多数疾病已有疫苗,用以给母猪预防注射,仔猪可以通过吮吸母乳获得抗体,以保护仔猪不发病。它无疑是最有效的预防仔猪腹泻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3.1.1 猪传染性胃肠炎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1985年试成功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该疫苗主要用于妊娠母猪的免疫,可在母猪分娩前20~30天后穴位接种,仔猪可通过乳汁的被动免疫而获得保护。对本病的流行区域或受威胁区域的仔猪,也可以进行主动免疫,一般在免疫5天左右可以产生免疫力。 
  3.1.2 猪流行性腹泻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1991年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个猪流性腹泻组织灭活疫苗,使猪流行腹泻预防有苗可依。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八五"、"九五"攻关项目"TGE、PED"二联灭活疫苗"和TGE、PED二联弱毒疫苗"的研制成功,为防制TGE、PED混合感染提供了更为有效的疫苗。 
  3.1.3 猪轮状病毒感染 已试制成轮状病毒弱毒疫苗,可以在产前15天和产后7天对母猪进行2次免疫,其所产仔猪可以通过母乳获得较好的被动免疫。 
  3.2 药物治疗 
  严格的讲,上述几种病都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尤其是病毒性腹泻,但为了防止继发感染和脱水造成衰竭,可能进行一些对症疗法。如给发病猪注射5%碳酸氢钠及葡萄糖生理盐水以解除酸中毒和脱水。应用肠道抗菌药如痢特灵、氟派酸、新诺明、庆大霉素等预防继发感染也是有一定作用的。也有人用高免血清进行治疗,收到一定的效果。 
  3.3 综合防制措施 
  我国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已占相当比重,集约化饲养,如果一旦发病,损失不是以个体而是以群体计。因此我们考虑问题也应从群体出发。疫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由某单一因素决定的,病原体的侵入也往往受猪场管理水平的影响,综合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3.3.1 建立一套防疫卫生制度,贯彻执行预防为方针。 
  3.3.2 加强饲养管理,包括通风、保暖,全价日粮,充足供水,舒适的群居环境,使猪群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3.3.3 实行自繁自养。 
  4 腹泻病认识的几点误区 
  4.1 对腹泻的概念不清,腹泻只是一个征候群,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病,引起腹泻时原因极其复杂,包括营养性腹泻、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和寄生虫等因素都可引起猪只腹泻。对腹泻的具体情况一定要具体分析。另外,对一些病的认识不够,往往望文生义,如流行性腹泻,它是一种病毒性腹泻,由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发病,但有的现地工作者往往把传染性的腹泻归结为是流行性腹泻。 
  4.2 传染性腹泻病近几年的流行呈上升趋势,流行规律也有很大变化,以前冬春季节多发,而近几年也有在最季流行的情况出现,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在集约化的养猪场。 
  4.3 对混合感染的认识不够。对腹泻病的复杂多样认识不够,表现为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腹泻,都归结为一两种病原,发生腹泻只认为是由一种或两种病原引起,而实际情况并不是单一因素引起发病,往往存在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这就给腹泻病的诊治带来误导,贻误了最佳诊治时间,同时对疫病的防制也不能够有的放矢。混合感染的现象比较严重,并且混合感染率逐年上升,在防制与治疗中只针对一两种疫病已不能很好地控制腹泻的发生,应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全面的防疫计划,才能收到良好的防制效果。 
  4.4 类症鉴别。因为腹泻病的病因复杂和诊断方法局限性,对腹泻病的确诊很困难,使腹泻病的控制不能有的放矢。 
  5 控制腹泻病的薄弱环节 
  5.1 缺少现地应用的商品化的快速、准确、方便的诊断方法。 
由于基层缺少可用的简单快速的诊断方法,现在的诊断大都是凭印象诊断,而一些传染性腹泻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行特点极其相似,凭上述几点很难进行鉴别诊断,导致误诊。 
  5.2 对腹泻病的重视程度不同 
  不同的猪场,领导对腹泻症的重视程度不同,有些猪场认为腹泻症算不了什么,对其防疫也不重视。 
  5.3 对新病原的研究不够 
  除上述几种主要腹泻病原外,我国对其他腹泻病原还没有开展,包括流行病学的调查。这就为腹泻病的综合防制带来困难,这也是有些腹泻症不能够很好控制的原因之一。 
  5.4 疫苗的使用密度不够 
  我国生猪存栏1998年的统计为5亿头,而我国进行免疫接种的猪只不到1000万头,而大部分猪群处于免疫空白状态,造成易感猪群的广泛存在,为腹泻病的流行提供了巨大潜在的因素。 
  6 腹泻症防制失败的原因分析 
  6.1 没有针对性的注射疫苗。只有针对腹泻病因采取有的放矢的免疫预防。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毒性腹泻,否则造成免疫失败。 
  6.2 存在混合感染。腹泻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往往只对其中的一两种采取措施,而其他因素引起的腹泻却得不到控制,表现为疫苗无效,或收效不大。 
  6.3 没按说明书保存、使用疫苗。一定要按说朋书使用和保管疫苗,如保管和使用不当,疫苗就会失效或保护率降低。 
  6.4 疫苗的质量与保护率。疫苗的保护率不可能达到100%,在使用疫苗后,因个体的差异,总会有没有受到保护的个体,而发生腹泻。 
  6.5 接种疫苗时群体已处于感染潜伏期或感染强毒早期。 
  6.6 母源抗体的干扰。接种疫苗时母源抗体水平高,对主动免疫产生强干扰,影响疫苗的效力。 
  6.7 病原体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原来的疫苗已不能达到预期的免疫效力。 
  6.8 多血清型病原体,如大肠杆茵、沙门氏茵,使用的疫苗与流行性毒株血清型不相符,则不能保护或仅能部分保护。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