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高热病 要正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1-19  作者:技术部  浏览次数:165
核心提示:香港新亞生物藥品有限公司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热型分为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和双峰热等。在一定范围内,热型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抗生素与皮质激素广泛地应用于兽医临床,热型随之发生变化,因而热型的特点,在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已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发热可使吞噬细胞活动性增强,抗体生成增多,白细胞内酶的活力及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抵御疾病的侵袭,促进机体恢复。因此,如果发热不是太高,一般情况下,不应盲目或急于降温治疗。但是发热过久或高热持续不退,对机体有一定危害性:可使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脂肪代谢发生紊乱而致酮血症,发生自身蛋白质的破坏而致消瘦,脑皮质兴奋、抑制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功能紊乱等,出现一系列严重症状,加重病情,影响机体恢复,因此应尽快查明原因。

高热是一些疾病的前驱症状,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急性感染性疾病和急性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血清病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代谢疾病所引起。

猪高热病始于2006年5月份,当时,我国华南地区的不少猪场,暴发了一种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猪高热病”。该病危害严重,具传播区域广、传播速度快、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造成猪只大量死亡,并逐渐扩散和蔓延到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养猪界谈“热”色变,由于不明病因,有些地方称之为“无名高热”,也就是不明病因的高热。许多地区的猪场业主和技术人员处于极度恐慌状态,国内外畜牧兽医界对疫情给予高度关注。国务院和农业部高度重视猪高热病,农业部先后两次向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通报了有关情况,并于2007年3月28日发出农医发〔2007〕10号《关于做好2007年猪病防控工作的通知》。高致死率是大家只注意了治疗并发症,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发病原因,所以导致治疗无效之说法。

猪高热病的病因特别是病原已成为兽医学术界、养猪界关注的焦点,许多科研机构、院校的专家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部已明确指出“疫情主要是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引起的”,并制订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病原学指标规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阳性或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阳性,即可确诊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虽然兽医界对此有不少争议,但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实有其它新病原的存在。

此后,随着对“猪高热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猪高热病”的病原主要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多种病毒和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时至今日,随着兽医诊断技术水平的提高、诊断设备的进步,已能对畜禽疫病的病原作出明确的诊断,再笼统地叫作“猪高热病”,从学术上来说是不严肃的,对兽医临床工作者来说是不负责任的,有糊弄、蒙骗养猪户之嫌。行业主管部门应尽到行业管理职责,拨乱反正,为其正名。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