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当前养猪业病毒性疾病防控思路探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10-27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晨曦  浏览次数:168

一、当前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现状

1.流行病毒种类增加。近年来,几乎每隔2—3年便有一种新的病毒性疾病出现,出现的频率和危害不断加大。

2.原有病毒的毒力不断增强。病毒在演化过程中,会不断调整自身对宿主细胞的适应性,以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同时,许多病毒本身就是单股RNA病毒,在增殖过程中会出现碱基配对错误而变异,直接导致病毒的毒力增强。近年来高热病的“元凶”—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PRRSV)本身的毒力并不强,正是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变异,才导致了毒力的增强。

3.由单一的病毒性病原感染到现在的多病毒性病原混合感染。当前许多猪群的发病,已不能单纯的理解为某种病毒性疾病,同时,症状也呈现多元化,使临诊难度加大。近年来流行的猪圆环病毒Il型,在临床上就多与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等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给猪群造成强烈的免疫抑制和较高的死亡率。

4.与细菌性感染的互作,造成危害的进一步加大。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发现绝大多数因细菌性疾病致死的猪只,追究其原发病原,多为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的感染,会对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进而形成免疫抑制和免疫力低下,造成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如猪副嗜血杆菌,其本身为上呼吸道常在条件性致病菌,当猪群感染圆环病毒11型、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等病毒性疾病时,猪群抵抗力下降,猪副嗜血杆菌就会趁机发病,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5.流行的季节和周期性越来越不明显。由于易感动物和传播途径的持续存在,许多的病毒已不再是传统的流行方式,进而呈现持续性的发病,不因季节、猪群改变而改变,也形成了猪场病毒性疾病难以稳定的局面。

6.不合理的养殖、防疫方式和从业人员自身的因素等原因,导致病毒性疾病大面积的流行越来越普遍,难以控制。高热病的流行状况,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流行速度之快、流行面积之广、流行危害之大,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二、防控思路

1.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

目前很多的规模化猪场在场址选择、建筑布局、饲养管理、人员调配、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等多方面存在纰漏,在建场时就没有生物安全的概念,所以才出现场内病情复杂、不易清除的现象。

2.树立科学的防疫观念

要尽最大努力稳定病毒性传染病,同时正确的选择和应用疫苗,科学的看待疫苗在疫病防治中的积极作用,既不能以为疫苗的出现意味着我们可以完全控制某种疾病,也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疫苗之上。

3.正确对待病毒性传染病

从传染病的三大要素入手:减少传染源、彻底阻断病毒的传播、降低易感动物的数量,是控制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单纯的防疫和用药或控制疫病的某一环节,只能减少目前的经济损失但永远消灭不了疾病。如果对疫病的发生特点和流行趋势认识不足,将我们的精力放在单纯地控制某种疫病上,必将造成顾此失彼的严重后果。

4.建立健全猪场疫病监测动态机制

加强相关人员的责任心,每天仔细观察猪群是否有疾病症状;把定期的抗体检测和病原监测相结合,通过抗体检测来评价免疫效果,确保免疫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制定适合自身状况的病毒性疾病净化保健方案

认真评估猪场当前的用药习惯和效果,强烈建议在日常保健用药时改变传统用药习惯,尽量少选择抗生素。积极应对疫病发展现状,选择广谱高效低毒安全的生物工程类抗病毒药物,以达到净化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目的。

三、具体的控制措施

1.生物安全体系的落实

(1)要做到科学规划。选择场址时,要远离其它猪场、屠宰厂和公路;设计安全有效的出猪台:脏道、净道及猪舍合理分布;设立安全屏障,减少外来病原的进入。

(2)限制引入新猪的数量。最好引入精液,如必须引种,一定要按照隔离、检测、驯化、检查精液这一系列程序,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因引种带来的风险。

(3)重视基本的清扫工作,任何手段都无法取代卫生措施,清理表面所有肉眼可见的有机物质(饲料、尿液、粪便、分泌物等),对于残留的粪便和饲料来说,消毒剂无效:采取全进全出可以彻底清洗设备,将明显降低疾病的发生,同时在猪的保育期和生长育肥期能够提高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和严重程度也会得到缓解。

2.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选用适合本场的疫苗种类

(1)免疫程序的制定是一个猪场真实情况的体现,没有一成不变的免疫程序,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免疫程序,一定要结合自身的薄弱环节和易发病阶段,本着预防为先的原则,有预见性的制定免疫程序。

(2)疫苗的选择要考虑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的特点,有的放矢。活疫苗的使用,对于清除野毒的感染,与野毒竞争性的占位宿主细胞,提高细胞免疫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但,必须是在本场已经感染或正在爆发某种疾病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该病的活疫苗进行免疫或紧急接种,阴性场不建议使用活疫苗免疫接种。灭活疫苗的使用,主要用于提高体液免疫水平,具有安全不散毒,适用面广,风险较低的优点,可以适用于阳性场和阴性场的免疫接种,但临床上对细胞免疫没有太大的意义,不能有效清除野毒的细胞感染。

3.运用实验室手段评估免疫效果

由于当前猪群整体免疫力下降,免疫抑制性疾病增多,免疫效果不容乐观,因此,在做好免疫工作的同时,对免疫效果的评价也十分重要,活疫苗在免疫1周后,灭活疫苗在免疫3周后,可以运用检测抗体、监测病原等多种实验室手段来动态的评价免疫效果。

4.调节猪群的群体免疫力。减少抗生素的使用,维护猪群肠道的菌群平衡

由于长期大量滥用抗生素,致使许多猪群的微生物平衡被打破,肠道菌群失调,肝肾功能受损,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猪体免疫力下降,给病毒的入侵造成了可乘之机,控制细菌性继发感染的难度加大。因此,在饲料里面适量添加益生菌和免疫增强剂,对于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及猪群整体抵抗力有积极的作用。

5.制定合理的保健清除方案。是疫苗防疫的重要补充

在免疫效果不理想,没有理想的免疫疫苗时,可以考虑使用新型高效的生物工程基因类抗病毒药物,可采用“一月一周法”,定期添加,以达到减少野毒干扰,提高免疫的效果。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