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笔者到几个省市的一些规模牧场考察,并和当地一些养殖户就奶牛饲养管理等方面进行交流,考察交流过程中发现关于奶牛接助产后产道损伤和护理的问题很多,现就奶牛在接助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做简单的阐述。
在实际生产中,奶牛产犊过程中发生难产的因素很多,母牛配种过早,个体小导致产道狭窄,产道损伤;奶牛过度肥胖,造成盆腔蓄积脂肪过厚,引起产道狭窄;瘦弱无力,不能产出胎儿,胎儿过大、畸形、死胎、胎位异常、胎势不正也会发生难产。对干奶期母牛要加强饲养管理,多喂一些优质的牧草,严禁喂给霉败和不易消化的饲料;舍饲牛栏不得过于拥挤,经常保持清洁、干燥,并给予适当运动和阳光照射。此外,青年母牛初配体重不宜太小。发生难产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进行助产,方法简单介绍如下:
助产前检查
1.首先要了解母牛分娩开始的时间,是初产或经产,胎膜是否破裂,有无羊水流出,腹围及母牛大小,检查母牛震缩和努责是否有力,初产青年母牛常因产道狭窄而难产;经产母畜的难产多由于胎儿的位置、方向、姿势不正造成。
2.检查产道是否有黏膜水肿、表面是否干燥和润泽以及有无出血损伤,并注意产道损伤的程度及有无污染和感染。
3.通过产道检查胎儿时,应注意胎位、胎势、胎向是否正常以及胎儿是否生存和死亡。
4.检查母牛的全身情况,如精神状态、脉搏、呼吸等,如出现过弱或亢进,心率不齐,要采取输液或强心等治疗措施。
助产前准备
将能站立的母牛置于合适的体位站立保定,如不能站立的可将母牛侧卧于有柔软垫料的地面保定助产。
将助产者的手臂和胎儿露出母体的部分及母牛的会阴、尾根处用温水洗净,并将牛尾用细绳拴于体侧,再用0.2%新洁尔灭溶液消毒会阴。
所需接助产器械要做好仔细消毒;并将2条~4条助产棉绳用消毒液浸泡柔软以作牵引胎儿用。
助产注意事项
首先要把胎儿送回产道或子宫腔内,再矫正胎儿的方向、位置、姿势。
强行牵拉胎儿时,操作者配合母牛努责的频率指导其他助手牵拉胎儿的力量、方向和时间,以免损伤产道。注意参与的助手不宜过多,以免造成过度强行牵拉,致使产道撕裂或胎儿损伤。
为了滑润产道和保护黏膜,对难产母牛的产道可注入消毒过的人造石蜡油和药用软皂等润滑剂。
对于矫正胎位无望以及子宫颈狭窄、骨盆狭窄,应及时进行剖腹取胎手术;对胎儿已经死亡的确定产出无望者,可用隐刃刀或绞胎器肢解死胎后分块取出。此时一定要注意产道的保护和助产者自行防护,避免引起母牛产道和助产人员的损伤。
难产的助产
无力分娩母牛的助产:操作者将手臂伸入产道,按照上述注意事项,强行将胎儿拉出。或用催产办法,注射催产素或垂体后叶素等药物,剂量8毫升~10毫升,必要时待20分钟~30分钟后可重复注射一次。
胎儿姿势不正助产:头颈侧弯、胎儿两腿已伸出产道,而头颈弯向一侧,不能产出,操作者将手臂伸入产道检查即可摸到。如果胎儿体形较小,产道润滑且扭转不严重时,可用手将其头矫正。反之,胎儿较大,产道干涩,扭转严重,应先将已伸出的两肢推回产道深处,同时将弯向一侧的头颈矫正。头颈下弯,头颈弯于两前肢之间或侧面,不能顺利产出的,助产时,将伸出产道的胎儿肢体送回于宫腔后,操作者的手臂再沿着胎儿的腹侧深入,至胎儿嘴唇端时以手扣住胎儿唇和下颌,然后用助产叉顶住胎儿的肩部,此时,操作者的手在将胎头拉出伸直的同时,另一手用助产叉将胎畜躯干顶进宫腔,使用相反的作用力,才能将胎儿头部完全矫正。头向后仰或头颈扭转造成的难产,如胎头稍偏,用手扣住唇部将头拉正位即可。如胎头后仰或扭转严重,先将胎儿推进宫腔,并进行矫正后,再以正位拉入产道。前肢以腕关节屈曲伸向产道引起难产时,将胎儿推回子宫,操作者手臂伸入产道,握住屈曲前肢的蹄子,尽力向上抬,再将蹄于拉入骨盆腔内,就可拉直前肢。后肢姿势不正,多发于倒生胎儿的后腿髋关节屈曲,伸向前方,称坐生,此时,和前肢的矫正方法相同,如果胎儿体形不大,可不矫正,强行拉出,不要拉尾巴,最好拉大腿根。将上述各种不正胎位、姿势矫正后再慢慢将胎儿拖出,如人少拉出有困难,可用消毒的产科绳套住胎儿的某一部位,再由助手顺产道方向牵拉。
助产后的护理
预防感染。助产拉出胎儿后,用0.2%新洁尔灭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产道及阴户周围,还可用金霉素粉或土霉素粉涂布产道。
如有产道出血,可肌注止血剂,大伤口要做外科处置。
产道正常者可以注射催产素和前列腺素以及维生素ADE合剂等,以促使产道收缩和促进胎衣尽快排出。
母牛产后可灌服补气益血的中药组方,可防止产后子宫痉挛性疝痛。产后无力站立和过度虚弱的奶牛,要及时输液补充营养,尽快使母牛站立,以促进产道恢复和胎衣排出。
母牛产后因失水较多,所以应在胎儿产出后喂给其温热、足量的麸皮、盐、钙稀粥15千克左右(麸皮1千克~2千克、食盐100克~150克、碳酸钙50克),可起到暖腹、充饥、增腹压的作用,有利于胎衣的排出和母牛恢复体力。注意食盐喂量不可过大,否则会增加乳房水肿的程度,同时喂给母牛优质、软嫩的干草1千克~2千克。
胎衣滞留时,应按胎衣不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