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特种水产养殖业呈蓬勃发展趋势,品种增多。鳜鱼养殖也是近年来首屈的新品,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然而,由于养殖密度的增加、产量的提高、以及水产品对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致使水产养殖病害频繁发生,危害严重。???
㈠?鳜鱼养殖病害:???
1.寄生性的病害:???
(1)原虫病:主要寄生于鳜鱼体表、鳍部和鳃部,寄生种类主要为车轮虫、斜管虫、纤毛虫等。该病蔓延迅速,一旦寄生数量多了,肉眼可见鱼体身上有灰白色点状物,游泳失去平衡,鱼就不肯吃食,继而死亡。???
(2)水霉病:?鱼苗、鱼种和成鱼阶段均可发生。病鱼体表和背鳍末端等处有白色絮状物。???
(3)鱼鲺:鱼体体表有虱样虫体寄生,尾鳍伴有炎症。引起鳜鱼吃食量下降,体质消瘦,生长停止。???
(4)锚头鳋?:鱼体被锚头鳋头部钻入的部位,其周围组织常常发炎红肿,继而组织死亡。???
(5)指环虫:该虫寄生在鱼的鳃部、数量多时,肉眼可见鳃丝有细小白点。病鱼体质消瘦,体表发黑,而且,在夏花和成鱼阶段都有发生,死亡率高。???
(6)?环境因素:由于鳜鱼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风险养殖,所以有些养殖户为了提高成活率,经常用药,盲目用药,超剂量用药,长期如此,寄生虫的抗药性增强和药物对水体的污染,引起鳜鱼积累性中毒,发生疑难病害。???
2.细菌性的病害???
⑴烂鳃:细菌性烂鳃常有虫体寄生于鳃丝,引起鳃丝发炎红肿,拖泥。???
⑵出血病:该病以“白鳃、白肝”为特征的严重疾病,又被称为鳜鱼综合性出血性败血病、在成鱼养殖阶段,常由饲料鱼将病原体带入。患有细菌性疾病的饲料鱼被鳜鱼食后,常出现体表炎症、肝脏(及肾脏)带菌、肠道发炎、腹水等症状。此病流行快、死亡率高,属危害最大的暴发性疾病,在夏、秋季流行最为严重;苗种期少发,中成鱼期多发。发病率50%以上,死亡率90%以上,不少发病池甚至全军覆没。???
㈡防治措施:???
1.加强水质管理:???
⑴彻底清塘消毒:对旧池池底淤泥彻底清理,阳光曝晒,并用漂白粉干池4-5公斤/亩(或生石灰100-125公斤/亩.水深25公分)进行清塘消毒。???
⑵水质生物净化池:在进水处设生物净化囤水池,将外河水注入囤水池中,药物消毒后经囤水池中的水草、浮游生物等生物净化一星期左右再注入鳜鱼池中,确保水质清新,溶氧充足。高温季节每半月加水20-30公分,以提高池塘溶氧量。???
2.投喂优质饲料鱼:???
鳜鱼的发病除自身抗病力和水体因素外,大多和饲料鱼有关,如饲料鱼的寄生虫病、出血病等都能感染给鳜鱼,而且速度很快。所以,自己应配套培育饲料鱼。在多发病季节(6?9月)注意做好对饵料鱼的养殖病害防治工作,杀虫药有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0.7PPM)、晶体敌百虫(0.4-0.5PPM)、强效灭虫精(0.15-0.2PPM)等,杀菌药有强氯精(0.5PPM)、二溴海因(0.3PPM)、二氧化氯(0.3PPM)、溴氯海因(0.5PPM)及菌毒净等。减少或消灭病原体,控制继发感染和提高鱼体抵抗力等,从而控制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
3.预防为主、对症下药:???
⑴合理用药:鳜鱼在鱼种阶段主要以防治寄生虫为主(常见为车轮虫、斜管虫),成鱼阶段主要以防治细菌性的病害为主。定期选用温和性的消毒药(强氯精0.4-0.5PPM、溴氯海因0.3PPM、二溴海因0.3PPM、二氧化氯0.3PPM、菌毒净等),对水体进行消毒,由于鳜鱼是底栖性鱼类,且有早晚摄食的习惯,所以,用药时间一般在上午+点左右。过早池水溶氧量偏低,过晚鳜鱼吃饱往往会引起回食和少量死亡。有条件的可放些有益菌种,如光合细菌、西菲利菌等。盲目用药和超标用药,会引起药物中毒、水质污染及药害等。???
⑵药饵的投喂:鳜鱼被虫体寄生后往往引发各种细菌性疾病,所以应先治虫、后杀菌。同时,对患肠炎、烂鳃和出血病的病鱼,需投喂药饵。但鳜鱼是捕食活鱼的,药饵需先由饲料鱼吞食后,再由鳜鱼捕食,属间接服药法。所以,在治疗前先按存池鳜鱼体重的60%进足饲料鱼,后按池中饲料鱼体重的6%定时投喂药饵5-6天(每天下午4时前后),药物品种有鳜血宁(或克暴灵、鱼复宁、康肝宝等)。药饵投喂量为,第1-3天投饵量不变,第4天起可按饲料鱼吃食情况酌减。???
4.合理稀放、科学养殖:???
近年来,由于养殖户片面求得高产、高效。习惯于高密度、高投入、高产量养殖,使养殖水体的负载过大,溶氧过低,有机物耗氧超量,从而诱发病害的发生。记笔者了解,一般亩放鳜鱼在600-800尾的池塘发病少,而超过1000尾的池塘则发病多,显然,合理稀放、科学养殖是降低病害发生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