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气喘病又称地方流行性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病变的特征是肺的尖叶、心叶、中叶和膈叶前缘呈“肉样”或“虾样”实变。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存在此病,我国绝大多数猪场和广大农村养猪户均有该病的发生和流行。随着我国规模化养猪业的持续发展,当前以气喘病感染为主要的呼吸道病综合征已成为影响现代养猪业的主要危害,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1 气喘病的危害性
1.1 国外报道该病的发病率一般在50%左右,虽然死亡率不高,但经济损失严重,美国因猪气喘感染,每年至少损失约18亿美元。据有关方面的调查表明,我国猪气喘病的发病率为30%~50%,感染率则高达75%以上。患病猪只生长发育不良,其生长率降低12%,饲料利用率降低20%,治疗费用大量增加。由此可见,对规模化养猪场来说,猪气喘病的危害及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显而易见。
1.2 规模化猪场一旦发生该病,要想彻底根除是非常困难的。有该病的猪场易发生重复感染,种猪群不能作为种用,其产下的仔猪只能当商品猪出售,这对规模化猪场的生产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1.3 感染该病的猪只由于免疫功能受到损害,引起免疫抑制现象,使其抗病力降低,极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如猪瘟、猪流感、伪狂犬病、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副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使病情加剧和病猪大量死亡,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2 气喘病的流行特点
2.1 该病可感染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但以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的易感性最高,其次是怀孕后期的母猪和哺乳期的母猪。肥育猪发病较少,症状较轻。母猪和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当前有不少猪场的初产母猪隐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较为严重,且不易被发现,产仔时可直接将病原传给哺乳仔猪,最早能引起9日龄仔猪发病,乃至影响到保育猪,使病原体在猪场发生重复感染,尤其是养殖规模大、饲养密度高的猪场特别明显。
2.2 据有关资料表明,发现我国地方品种猪,尤以繁殖率高的太湖猪系列,如二花脸、梅山猪等对猪气喘病极为易感,而杜洛克、大约克复、长白猪以及大长、长大为主的杂交猪、杂交配套系敏感性较低。
2.3 许多猪场发生该病主要是从外面盲目引种,种源交往频繁,加之检疫措施不力,致使引进隐性感染种猪(猪体可在半年至1年的时间内向外排菌),造成猪场暴发该病。
2.4 隐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在老疫区的猪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新发病的地区,以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发病多见,而且症状明显,死亡率较高。
2.5 在兽医临床上常见该病与多种细菌、病毒及环境应激等诸多因素协同作用,引发猪呼吸道病综合征,使病情进一步加重,死亡率增大,治疗效果不佳。
2.6 存在该病的猪场,对25日龄的仔猪进行猪瘟疫苗首免,然后多次进行猪瘟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仅为36%~40%,2免后再次检测免疫抗体,最高合格率没有超过45%,可见气喘病的存在能干扰猪瘟免疫抗体的产生。
2.7 该病以寒冷、多雨、潮湿及气候突变时多发,猪舍通风不良,饲养规模过大,饲养密度过高,生物安全措施不力,饲养管理不善,可促进该病的发生与流行,也是加重病情、影响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所在。
3 气喘病的防治技术
3.1 控制技术。尚未发生气喘病的猪场可采取以下的控制技术防止疾病的发生:
3.1.1 严把引种关,防止带入传染源。防止从外地引进购入隐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的猪只,这是控制该病的关键措施。不从疫区及有疫病的猪场引种,引种时要严格检疫,并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补注疫苗,驱虫1次,确认为健康者方可进入猪场生产区饲养。
3.1.2 实行多点生产技术、全进全出、隔离饲养、早期断乳,以阻断和控制传染病源在猪群中、种猪与子代间的相互传播,确保猪只在良好的饲养环境下,正常健康地发育生长。
3.1.3 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应从各个方面着手,应做到:严格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定期进行全面彻底地消毒、驱虫、灭鼠、杀虫及防鸟;严禁在场区内饲养其他动物,也不准许异种动物进入场区;人员与各种物品、用具等必须经过消毒后才能进入生产区;搞好场区内外环境的卫生,保持猪舍清洁干燥,空气新鲜,冬暖夏凉;控制饲养规模,降低饲养密度;按国家规定的饲养标准配合饲料,严禁使用霉变、酸败及污染的饲料;科学管理,防止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粪尿及污水经沉淀法或过滤法处理后排放;尸体无害化处理,消灭各种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方可有效地控制该病在猪场的发生与流行。
3.1.4 免疫接种。临床上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的康复猪只能产生免疫力,说明人工免疫是可能的。美国辉瑞动物保健品公司和先灵葆雅动物保健公司生产的猪霉形体灭活菌苗,用于免疫接种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仔猪7~10日龄首免,每头每次肌注1头份,2周后二免,每头肌注2头份。生产母猪于配种前1周、种公猪每年4月和10月各肌注1次,每头每次2头份。
3.1.5 药物控制呼吸道病的发生。
3.1.5.1 后备种猪。于配种前20天,每吨料中拌入10%氟苯尼考80克,加阿莫西林150克,连喂14天。
3.1.5.2 妊娠母猪。每吨料中拌入80%支原净120克,强力霉素150克,阿莫西林200克,于产前、后各7天,连喂14天。
3.1.5.3 仔猪。每吨料中拌入80%支原净100克,加10%氟苯尼考60克,于断乳前后各7天,连喂14天。
3.1.6 认真做好猪场其他疫病的免疫接种工作。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做好猪瘟、猪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等的免疫接种工作,确保猪群良好的免疫状态,以控制疫病在猪场的发生。
3.1.7 定期对猪群进行气喘病检测。种猪场每季应对猪群进行1次气喘病检测,目前可用ELISA检查感染猪血清中的抗体,敏感性高,而且可进行定量分析。核酸探针和PCR技术可用于猪气喘病的早期确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比血清学方法高。
3.1.8 全场实行人工授精,禁止本交。避免母猪与公猪直接接触,保护健康的母猪群。
3.2 净化技术。发生该病时应及时治疗,除采取上述控制技术之外,应实施如下净化技术:
3.2.1 对发病猪群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病猪严格隔离饲养,专人管理,进行对症治疗,无治疗价值的一律淘汰。病种猪不可作种用,病保育猪做育肥处理,不可留作后备母猪用。没有临床症状的猪只进行药物防治,尽快控制疫情。
3.2.2 对猪群进行全面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做如下处理:
生产母猪经多次血清学检验均为阴性,又无任何临床症状,可实行人工授精,继续配种;经血清学检验仍为阳性者,虽无临床症状,但不可作种用,应予以淘汰。
后备母猪,经多次血清学检验为阴性,又无临床症状,可作种用,但应等到其日龄大于10个月龄以上才可以配种;血清学检验为阳性者,虽无临床症状,也应作育肥猪处理。
保育猪,血清学检验为阴性,又无临床症状者,可离场异地隔养,培育健康后备母猪;血清学检验为阳性,虽无临床症状,也应做育肥猪处理。
3.2.3 培育健康猪群。存在该病的猪场,其母猪产仔后,21日龄断乳,将仔猪移出远离原猪场3公里以外的猪场隔离饲养,做到“母猪不见面,小猪不出圈”。连续观察1年以上,并定期进行血清学检验,证明其结果为阴性,并无任何临床症状,可以定为健康猪群,从仔猪中进行选育,逐渐扩大健康猪群。
3.2.4 坚持兽医卫生消毒制度。用0.3%过氧乙酸溶液,1∶200的百菌消30或1∶300菌毒敌溶液消毒较好。
3.2.5 是否使用猪气喘病菌苗,猪场可根据该场的具体情况与周边的疫情考虑选用,据有关文献报道,后备母猪及其后代连续二年注射菌苗,可以控制猪气喘病。
3.3 治疗。对病猪可选用下列方法进行治疗:
3.3.1 10%氟苯尼考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5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5天,同时肌注穿心莲注射液,每头每次20毫升,每日2次,或肌注板蓝根注射液,每次10毫升,每日2次。
3.3.2 泰妙菌素(支原净)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5天;同时肌注四环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40毫克,每日2次,连用5天。
3.3.3 泰乐菌素,每千克体重1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5天;同时肌注冰蟾熊胆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毫升,每日2次,连用5天。
3.3.4 恩诺沙星注射液或环丙沙星注射液,每千克体重2.5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5天;同时肌注庆增安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毫升,每日2次,连用5天。
在实施上述治疗的同时,还应配合对症治疗,如为了缓解气喘,可注射3%盐酸麻黄1~2毫升(0.03~0.06克)或2.5%氨茶碱8~15毫升(0.2~0.4克),并注意补液与防止继发感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