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的饲养管理是养猪生产的最初阶段,母猪生产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生产环节的利润。当前动物的选种选育取得巨大的成功,母猪的潜在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主要表现为提高增重速度、增加瘦肉率、降低脂肪沉积等,但是,这样的遗传选择目标对于母猪而言,实际上降低了采食量、减少了初次分娩时的营养物质储备、延缓了分娩时间、增加了泌乳量,并最终增加了泌乳期间的体重损失,延长了断奶至发情的间隔时间(Ten Napel,1995)。Kerr(1995)认为,旨在降低日采食量、减少脂肪沉积或改善饲料效率的育种方案,对母猪繁殖性能有不良影响。因此,现代育种方式对于母猪的管理及营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饲料战略通常是利用后备母猪或母猪的体储备来缓冲短期营养素摄取的缺乏,以减少对胚胎或哺乳的影响。然而,现代母猪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在体储备较少时便开始繁殖,同以前相比应采取不同的饲养管理方法。另外近年来,规模化猪场疫病增多,营养和抗病力确实存在直接的关系,营养良好可以保证猪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猪的营养标准是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制定的,但在发病或应激反应过程中,猪对营养物质的需要量特别是免疫系统的营养需求相应提高,这样就可能造成这些营养物质的相对缺乏,使免疫系统的功能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应更精确地考虑营养效应,采用更有利于体组织储备的饲料战略。饲料中的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粗纤维等营养物质均对母猪的繁殖性能产生影响,能量和蛋白质作为营养因素中的两个关键因素,它们对母猪繁殖性能存在着阶段性和长久性影响。本文着重阐述母猪与能量和蛋白质营养关系的最新国内外研究成果。
一、后备母猪的营养
调查表明,在商业化生产中母猪淘汰率约为30%~50%,因此,后备母猪构成了繁殖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生产性能的稍微改善对整个猪群的繁殖性能都有重要影响。被选作繁殖用的后备母猪,应具有较低的背膘厚和较好的生长率,因此,它们的营养需要有别于肥育猪,应充分满足其长期繁殖性能的营养需要。肥育期(20~200kg)的营养影响后期的体重和背膘厚,也影响初情的年龄。一些研究表明,限制青年生长母猪饲料采食量(50%~85%的自由采食)将延迟初情期10~14d。为保证不延迟初情期,选择交配期间后备母猪应自由采食,保证每天至少35MJ消化能。严重的蛋白质不足和氨基酸不平衡也会明显延迟后备母猪的初情期。研究表明含15%粗蛋白和0.7%赖氨酸的日粮即可满足需要。